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512章 送瘟神的效率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12章 送瘟神的效率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1 11:08:43 来源:88小说

春节,除了拜年之外,就是吃吃喝喝打麻将。

后世是这样,现在也差不多。

林为民在燕京亲戚不多,但师长、朋友却很多,拜年的时候每家只待二十分钟,也得走两天,时间基本全耽误在路上。

“照这么下去,用不了几年,燕京就得堵车了。”

林为民开着车,车上拉着老蒙、老覃两人,他刚从两人家拜完年出来,聊天的时候聊到了人在医院的荣世辉,几人决定一起去看看他。

“私家车多了证明富起来的人多了,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蒙伟宰说道。

“富起来的只有一小部分人,不做到共同富裕,早晚要出问题的!”覃朝阳持不同意见反驳道。

“先富才能带动后富嘛!”

“先富的能带动后富?那地主家的佃农早就翻身做主人了!”

岁数越大,越固执,俩老头儿谁也说服不了谁,相看两厌。

车子到了医院,三人结伴来到病房,荣世辉正躺在病床上,老伴在给他喂粥。

“老荣!”

覃朝阳和蒙伟宰看到病床上瘦骨嶙峋、虚弱无力的荣世辉,忍不住轻呼了一声。

荣世辉看到三人,脸上难得露出笑容,“你们怎么来了?”

“来给你拜年嘛!过年好啊,老荣!”蒙伟宰笑道。

“过年好!过年好!”荣世辉努力朝几人拱了拱手。

他化疗已经半年多时间,这种治疗手段能够有效遏制癌症,但同时对于人体的机能也有很大的破坏。

他现在比半年前林为民来看他时,更加虚弱了。

荣世辉看向林为民,“为民,恭喜你了。上回柳荫来看我,说伱当总编了。”

林为民笑着回应了两句,心里不太好受。

荣世辉现在身体很虚弱,说了一会儿,就开始气喘,林为民等人只好提出了告辞。

临走前,林为民握着荣世辉的手,“老荣,坚持就是胜利!”

荣世辉露出笑容,嘴唇泛白,“坚持就是胜利!”

覃朝阳和蒙伟宰出了医院唏嘘不已,林为民同样也在感叹。

去年老荣还说要坐他的车出院,恐怕等不到那天了。

开车将蒙、覃二老送回家,林为民也回了家,进门就看见陶慧敏正在陪客人聊天。

“林老师!”王晓波和李银禾站起了身,“过年好!”

“过年好!过年好!”林为民笑呵呵的说着话,让两人坐下。

王晓波生性腼腆,不通人情,今天是李银禾拉着王晓波来拜年的,她说道:“多亏了您的帮助,晓波才能如愿从事写作工作。”

“要说帮忙也是一点小忙,还是他自己写的东西好。”林为民说着突然想起来,“对了,晓波,我上回在香江还买了两本你的小说集。”

“啊!是嘛?”王晓波表情有些不太自然的回应道。

林为民完全理解王晓波表情不自然的原因,小说在香江出版,样书他肯定收到了。

书名起了个《王二风流史》就算了,最过分的是书封,直接就是一男一女两个luo体在交织,一看就是按照《黄金时代》里面的男女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来设计的。

出版社那边基本就是当咸湿小说在出版,很符合香江人的尿性。

林为民略过书名不谈,问道:“书卖得怎么样?”

“还可以,说是一个月两三千册的销量。”

“香江市场小,一年两三万册也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王晓波点了点头,他这人没什么物质需求,要是真想追求物质,也不会回国。

《唐人故事》、《王二风流史》先后出版,他收获了不菲的稿费,做到了用稿费养活自己和家庭,他就已经很知足了。

“对了,这段时间我看你杂文发了几篇,好像反响还都不错。”林为民问道。

说起这件事,王晓波的脸上露出几分无奈的表情。

他写小说这么多年,至今为止发表、出版的作品寥寥无几,杂文倒是发表的很顺利。

尤其是专职写作之后,一篇接着一篇的发,几乎没有停过,确实很受欢迎。

也因为杂文的受欢迎,这一两年,王晓波在国内思想界的影响力可比在文学界大得多。

在文学界他只是个无名小卒。

“写杂文就是想混点稿费,我也没想到。”

林为民知道王晓波的理想是放在文学创作上,而不是在学术研究上。

“正巧我认识个湾岛的出版商,等过几天我帮你问问吧,看看你那几篇小说能不能在湾岛出版。”

郭峰的新地文学出版社这几年大规模的引进大陆作家的作品,在湾岛掀起了一阵“大陆热”,林为民就跟郭峰推荐过程忠实的《白鹿原》。

此外,还有不少和国文社有合作的作家的作品都被新地文学出版社引进到了湾岛。

王晓波万万没想到,只是来拜个年居然都能碰上这样的好事。

他的脸上泛起笑容,“太谢谢您了,林老师。”

林为民摆摆手,“你现在专职写作,小说出版,有了收入才能更好的把精力都投入到写作上。”

王晓波和李银禾闻言感动不已,离开林家后,李银禾对王晓波说:“林老师是你的伯乐啊!”

王晓波心中感念不仅是伯乐,更是知己。

趁着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林为民开车带着陶慧敏和陶父陶母来到故宫旁的二进院,这里从韩壮壮搬走之后就空着。

春节这两天,陶慧敏已经跟陶父陶母沟通好,等她怀孕了,就让陶母来燕京照顾。

夫妻俩商量着故宫旁的这处院子就留给陶父陶母居住。

“爸,妈!为民怕到时候你们来了燕京跟我们住在一起不习惯,可以住在这里,离着我们那里还不远。团结湖那还有个房子,就是离着这里有点远,在东郊,你们要是住不惯四合院,住在那边也可以。”

陶慧敏拉着父母走了一圈,说道。

陶父陶母站在院里,望着故宫的院墙,有些出神,他们这辈子也没想过自己住在故宫边儿上。

“爸,妈,你们觉得怎么样?”陶慧敏见父母没反应,又问了一遍。

“有地方住就行,没什么挑的。”陶父回过神来说道,他又打量了一圈院子,“这院子太大了,我们俩人哪住得了?”

“大点有什么不好,亲戚朋友来了也有地方住,那就这么说定了。”陶慧敏随口说道。

假期结束,燕京城街面上车水马龙,上班族们的自行车大军如今混进了大量的摩托车,相比现在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得起的私家车,摩托车的增多更能代表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

正月初八,国文社收到了署里《关于同意恢复国民文学出版社下属通俗文艺出版社的批复》的批复。

国文社半个多月前向署里递交了关于恢复通俗文艺出版社运作的申请,中间隔了个春节就批下来了,效率不可谓不快。

一般只有送瘟神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效率。

通俗文艺出版社恢复建制,对于国文社来说是一件喜事。

这么多年时间里国文社拥有过很多副牌社,但真正能够发扬光大保留到现在都却不多,从改革开放以后副牌社陆续独立了好几个,通俗文艺出版社还是第一个重整旗鼓的副牌社。

收到批复,国文社做的第一件事是开会,将通俗文艺出版社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给定下来。

这件事年前就在做,这会儿开会不过是走个形式,林为民兼任通俗文艺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大家对此并无意外。

因为金庸作品集的审批被卡,林为民找上署里据理力争的事,大家早已知晓,通俗文艺出版社的恢复建制自然也不是什么秘密。

剩下的组织架构方面,行政人员基本都由国文社的相关部门兼任,只有业务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编辑部。

通俗读物出版社并入国文社几十年了,当年的那帮编辑老得老、去世的去世,再想用他们是不太可能了。

林为民考虑到通俗文艺出版社刚刚成立,做的书都是通俗读物,业务量也比较少,又是副牌社,其他编辑室的编辑们对于抽调肯定多少有些抵触。

以前跟人聊天,一说在哪工作——国文社,别人都得高看一眼;现在聊天,一说在哪工作——通俗文艺出版社,介sei啊?

落差太大了!

林为民跟程早春商量了一下,通俗文艺出版社刚成立,怎么着也得有点福利,要不然大家凭什么来啊!

两人将职务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们召集到一起开了个会,讨要职称名额,一番拉扯后,通俗文艺出版社获得了两个副编审、两个编辑的职称名额。

然后,林为民又将当代文学二编室那几个负责编纂金庸作品集的年轻编辑叫过来谈心。

从国文社到通文社,地位上的落差是避免不了了,但有了职称这个甜头,在林老师的一番劝导之下,几位年轻人欣然答应了改换门庭,加入到通俗文艺出版社编辑部的大家庭。

收了几个小弟,林为民正高兴的时候,佟钟贵找到了他,提出希望可以加入到通俗文艺出版社。

“你在《当代》干的好好的,怎么想着到这边来了?”林为民问道。

“我就是想在您手底下工作。”佟钟贵说道。

林为民沉吟片刻,然后说道:“小佟,我觉得你应该在《当代》继续干下去。你在那里这么多年,工作干的也很不错,冒然调到通俗文艺这边,太吃亏了。”

佟钟贵有些意外没有想到林为民会拒绝他,但他也知道林为民是为了他好。

他有些失落的点点头,“那好吧,我听您的。”

虽然拒绝了佟钟贵,但林为民也受到了他一点启发,拿起了电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