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183章 咋没看明白呢?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183章 咋没看明白呢?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1 11:08:43 来源:88小说

进入六月后,林为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的忙碌,月初抽出了几天去给阿瑟·米勒当地陪,其后时不时的就要去人艺走一趟。

万先生此次邀请阿瑟·米勒来到人艺,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人艺引进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洋戏”。

阿瑟·米勒作为米国戏剧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可谓话剧舞台上的经典,成为了人艺引进的第一部洋戏,并由阿瑟·米勒亲自执导。

林为民似乎又回到了刚刚开始跟人艺合作的时候,下了班有空就要跑到人艺的排练场里去转一转。

在《推销员之死》的编排上,人艺向阿瑟·米勒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故事虽然是外国的故事,但还是要做好本土化。

演员们不刻意去扮演外国人,不戴假头套、不粘假鼻子,在语言上也不适用翻译腔,尽量使用更贴近普通话的口语表达。

阿瑟·米勒是戏剧大家,自然明白戏剧本土化的重要性,同意了人艺的要求。

林为民在排练场里一点一点的看着一出在米国诞生了几十年的“洋戏”在通过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不断加工、雕琢逐渐在舞台上呈现出本土风格,有一天他和于是之站在一起开玩笑的说道:“我觉得人艺可以开辟出一种新风格,可以用‘洋戏土演’四个字来总结。”

于是之听到他的这句话眼前一亮,“你这个形容太准确了,洋戏土演,没错,就是洋戏土演!”

林为民没有想到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最终发展成为几十年后人艺特有的喜剧风格——“洋戏土演”。

除了穿梭于人艺和单位之间,整个六月份,林为民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策划国文社自去年就定下来的“《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研讨会”。

一个好好的笔会非得起这么一个名字,真是让人急的直挠头,好在这种名字在八十年代很常见,风格也算不上多违和。

开笔会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人啊!

文坛前辈也好,后起之秀也好,只要能邀请来,一个都不能放过,只要人来的多,为笔会歌功颂德的文章就多。

文章一多,自然要登上报纸、杂志,这名声不就起来了吗?

“太湖笔会”召开《钟山》乘势而起,《花城》因“鹏城笔会”而名声大噪……

全国的笔会都是这么干的。

《当代》现在在国内的主流文学刊物当中隐隐已经有与《收获》比肩的姿态,举办笔会自然不能寒酸。

林为民打算把能动得了的都叫到烟台去,就算是动不了的……

问题不大,扛上火车就行了。

整整半个多月的时间,林为民每天的工作内容基本就是写信、回信、打电话、回电话。

“为民,联系的怎么样了?”蒙伟宰这天叫住林为民。

“现在确定能来的有六十二个。”

这个数字距离林为民心目中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蒙伟宰点点头,“不错,这个数字可以了。”

“领|导,好不容易办一回,人当然是越多越好。”

蒙伟宰笑道:“人数在精不在多。”

林为民点了点头,这次“烟台笔会”的参会人员名单确实够分量。

国文社可谓倾巢出动。

作为一家重量级出版社,国文社的底蕴是毋庸置疑的。

社内不少编辑同时也是翻译家、作家,从最早的冯雪峰、楼适夷到现在正在位上的颜文景、卫君怡、覃朝阳等人,无一不是如此。

然后便是自五十年代创立便累积下来的作者人脉,再到七十年代后期恢复秩序,这几年培养、接触的中青年作家,如马骥才、姜子龙、顾桦、陆遥、程忠实、黄安仪、刘心武、梁晓声、马原、于华、谟言等等。

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国内出版领域,单纯拼人脉,刨除文协在外,没有刊物能和国文社掰手腕。

“人数差不多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笔会期间能出多少成果,以及后续所能造成的影响,在这方面你要下点功夫。”蒙伟宰叮嘱了一句。

“知道了。”

“对了,烟台那边联系的怎么样了?”

“政|府那边很配合,住宿地点初步定在了东山宾馆。过几天我先到烟台那边提前考察一下,基本的活动事项社里都已经订好了,我过去把事情全都落实好,再回来跟大家碰一碰。”

蒙伟宰听到林为民的条理清晰,欣慰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做的不错!”

林为民内心吐槽,可是把你跟老覃俩清闲坏了。

两天后,林为民启程去了烟台考察了一圈,将所有笔会期间涉及到的住宿、餐饮、交通、活动全部敲定好后才返回了燕京。

回来之后又花了一天的时间,将整个笔会的流程形成了文件,交到了蒙伟宰的手上。

蒙伟宰翻阅着手中的文件,满意的点头道:“为民真是用心了!这份文件交给老颜,肯定少不了夸奖。”

林为民一脸疲惫,“您老满意就行。这两天我就休息了,这几天跑的太厉害,我得缓缓。”

“没问题!”

老蒙大手一挥,欣然答应了林为民的请假。

在家里歇了两天,林为民总算是恢复了精神饱满的状态,回到国文社上班的第一时间便看到了桌上的《套马人》的样书。

“嘿,总算是出来了。”

《套马人》自从今年1月份发表,到现在已经接近半年时间,总算是要出版了。

“诶,为民,首印多少册啊?”柳荫好奇的问道。

“五十万册!”

各地邮局、书店的征订量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五万册,前年陆遥的《人生》火成那样反馈的征订量也不过十三万册而已。

“难怪社里现在把伱当成了宝!”柳荫感叹道。

首印五十万册,这是奔着几百万册的销量去的,柳荫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描述社里的这种行为。

这信心也太盲目了一点吧?

可仔细一想林为民这两年的战绩,好像又很合理。

“你小子真是个妖怪!”

林为民哭笑不得。

“嘿!瞧瞧我手里拿的是什么?”祝昌盛走进办公室,一脸的兴奋,手里挥舞着一本册子。

“什么呀?”大家好奇的看过去。

祝昌盛将手中的册子放到办公桌上,大家才看出来是本杂志。

“《青年文学》?”

“没错,我们林大作家的叛社之作就发在这上面。”祝昌盛调侃道。

大家听到这话全都笑了起来,所谓“叛社之作”指的自然是林为民交给《青年文学》的那部先锋小说《追凶》,这一期的《青年文学》刚上市没两天,大家还没来得及看呢。

编辑部的编辑们每天的阅读量惊人,自然要有个权衡的标准,类似于《青年文学》这一档的刊物,大家大概会在上市半个月之后才有可能翻看到,祝昌盛这次这么早就把杂志买来,纯粹是好奇林为民这部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内容。

祝昌盛把《青年文学》拿出来显摆了一下便收了回去,他买的杂志自然要先睹为快。

趁着早上这会儿没什么事,他给自己泡了一杯茶,直接把杂志翻到《追凶》那一页。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祝昌盛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才猛然惊醒,一看时间已经上午十点了。

他抬头看了看同事们,大家都在低头忙着手头上的事。

然后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杂志,这小说看了这么长时间,咋没看明白呢?

祝昌盛犹豫着。

要不,再看一会儿?

反正工作也是看稿子,我现在不也是在看稿子吗?虽说已经发表了。

这么想着,他心里就坦然多了。

就再看一会儿,看明白我就不看了。

之江,海盐县。

文化馆前的大街上,于华一身清凉打扮,顶着潦草的发型,睡眼惺忪。

看到他的形象,人们不免会联想到文化馆过于颓废的工作。

“海平!”于华朝不远处一个同样颓废的身影招了招手。

两人汇合到一起,一人一碗京粉头,闷头吃着早饭。

“我听说《当代》邀请你去烟台参加笔会啊?”被叫做海平的年轻人问道。

“是啊,林老师打电话非让我去,工作那么忙……”

海平无语的看着于华,你能聊就聊一会,不能聊就赶紧吃早饭。

“那什么……”于华也意识到自己这个逼装的很不自然,“《青年文学》上那部小说你看了没?”

“哪部?”

“林老师写的那部啊!”

“看了。”

于华眼神期待,“怎么样?怎么样?”

自诩是林老师的一号舔……粉丝,于华对于林老师每一部作品都异常的重视。

他不仅是阅读,阅读完还要分析林老师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正是用着这样的方法,于华在这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他内心对于林为民更加敬佩和崇拜,时常感念自己如今的进步多亏了林老师。

对于身边人对林老师作品的阅读感受和评价,他也相当重视,每次一有林老师的作品发表,他总是向大家推荐,并听取大家看完之后的感悟和评价。

他觉得这样更有利于他客观的看待林老师的作品,而不会因为过于喜爱陷入盲目推崇的境地。

海平的语气带着几分迟疑,“这个……该怎么说好呢?”

第一更,第二更中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