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八百七十五章 遍地都是高人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八百七十五章 遍地都是高人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刚刚站起身,张阳不悦道:“今天是怎么了?这好好的除夕,大家都不过年了吗?”

“朝中因为各县税收忙得不可开交,何谈过除夕。”

郑公已经走到了面前。

张阳的脸色愧疚。

郑公言外之意,朝中这么忙还不是你害的。

大家都是为了生产发展,朝中的国策迟迟不落地,骊山也不能就这么看着。

张阳作揖道:“郑公,近来可好?”

魏征的目光落在那些铁料上,还未开口。

张阳又道:“郑公是长辈,应该是晚辈去看望才对,怎能让郑公亲自前来。”

“这些铁料都是用来铸造火炮的?”

“是陛下旨意让骊山铸造。”

“老夫时常劝谏陛下,莫要太过执着,不能本末倒置。”

“是因为火炮吗?”

魏征颔首道:“先前老夫不知,得知今日陛下命岑文本送来这些铁料,便来看看……文治武功不能光靠这些,该是为民为社稷,可不能走歪路。”

张阳双手背负,低声道:“郑公,大唐强大不好吗?”

魏征道:“自然是好。”

“只有大唐强大了,才能不用和他人讲道理,不用与突厥人讲道理,他们就会自愿臣服,听从大唐号令,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不希望大唐的太多外交事宜,通过讲道理来解决。”

“不需要讲道理的时候,直接号令便可以,难道不是吗?”

魏征的目光盯着眼前这个青年,正色道:“正因如此,对火器太过追求,老夫担忧陛下会误入歧途,听闻陛下要骊山铸造三千门火炮。”

皇帝不能太过依赖火炮,不论是治军,还是治理地方。

大唐需要文治,也需要震慑四方。

皇帝太过痴迷火器,会误入歧途,会一去不复返。

张阳回道:“郑公放心,骊山始终掌握着火器的关键技术,至少现在朝中不能大规模地铸造出火器,他们至今造不出弹簧,更不要说其中秘方了。”

看郑公还是不放心,张阳又道:“当初骊山铸造一个小小弹簧就用了近三年的时光,可知其中铸造有多困难,而骊山一切也正是从这个小小的弹簧而起,别看那东西小,只要朝中铸造不出弹簧,他们就要原地踏步很久很久。”

“老夫不懂铸造。”

“火器的铸造之法还没有交给陛下,但陛下要造多少火器也只能由骊山说了算。”

张阳来回踱步解释道:“三千门火炮说不多不多,说少也不少,骊山还要将铁路的修建停下来先用半年造出粗胚,后续再用三个月时间才能整体完工,这一来一去间……大半年过去了。”

“当然了,现在我们有新锅炉,说不定能更快,这三千门火炮是必要的,陛下想要将火炮用于军中,或者布置到各个边关。”

魏征沉声道:“望骊山莫要放纵陛下,老夫会时常进谏。”

张阳作揖道:“若郑公还不放心,往后可以住在骊山,在骊山监督。”

魏征没有答应下来,而是重重点头。

张阳带着这位老人家走入村子,给他介绍着骊山现在的状况。

长安城,岑文本完成了陛下交代的事。

中书省内来往的官吏还是不少,见中书左丞回来了这里的文吏纷纷行礼。

桌案上堆满了各类的书卷,都是各地的赋税。

当初张阳统筹了关中各地的赋税,他在尚书省任职度支郎有一年,那一年的时间,他已将关中的生产力摸透了。

岑文本不住摇头,朝中始终在追赶骊山的脚步,还有一种追不上的感觉。

打开从骊山带来的书卷,入眼便是长安十二县的人口与生产计划。

再往下看,是生产的赋税之策。

昨夜一夜未睡,在骊山用了饭食之后,显得更困乏了。

岑文本拿出那小小的琉璃瓶,倒出一些药液抹在了鼻尖与耳后。

趁着还没有人注意,悄悄将琉璃瓶收好。

抹了药液后,起初觉得没什么。

只是过了片刻,稍有一阵疼痛感,一股凉意直冲脑门,整个人突兀站了起来,顿时困意全无。

又重新坐下,岑文本再看这卷书,书中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十二县各地的作坊需要经过朝中与县衙批复后才能开办,并且由县衙和地方州府主持生产。

将生产的许可握在朝堂的手中,岑文本继续往下看,还说明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作坊开建需要乡民做劳力,朝中当以群众利益为根本,来让作坊生产的规模良性发展。

岑文本抚须不住点头,很有远见的看法。

甚至连将来作坊开建的经营范畴都规划好了,如此一来也不会让作坊过于庞杂,产布的作坊只能产布。

一个作坊不能既产布又制墨,会导致管理混乱,账目赋税难受,避免了作坊主做手脚。

岑文本又拿出小琉璃瓶,抹了一些药液之后,瞪着眼猛吸了几口气,开始执笔书写。

一篇近千字的奏章上书写一口气完成,岑文本发现自己好久没有进入这种状态,一气呵成。

再想到这药液,暗叹骊山果然是个出好东西的地方。

将奏章放在房相的桌案前,见还在批复也不好打扰,便自顾自回去了。

岑文本一边走一边敲打着胳膊,深吸一口气隐约还有薄荷的清凉,缓缓道:“总算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作坊建立需要得到地方县衙的许可,并且由州府监管,得到的赋税也属于各地的州府考评。

这是岑文本的补充,不能只有生产而没有监管。

就像是骊山,放任着放任着……结果没法管了。

总结经验,深刻反省以往的错误,这是岑文本这么多年与骊山的来往中学到的。

除夕过了半月,朝中颁布的布告,一份份的文书送到长安各县,还有不少官兵带着文书前往大唐各地州府。

一阵生产振兴的风吹拂在关中,骊山的告关中书又被人提及。

而这些国策都会在休沐结束后,也就是贞观十五年开朝正式施行。

这是天可汗对关中鲜有的大刀阔斧,以往将卫府改制折冲府这已是很大的手笔。

如今,朝堂终于对地方州府开始改制了。

李治这些天与裴行俭走得很近。

长安城十二县最先闻风而动,管辖长安十二县的京兆府首当其冲。

李治就坐在京兆府内。

裴行俭看着一份份礼单,怒道:“这帮权贵将本官当作什么了?竟然还送美妾,都给某家赶回去!”

牛朝连忙道:“喏。”

李治忧心道:“裴府尹,长安城十二县的田亩权贵们还是占着多数,他们手中还掌握着农户,往后少不了来往的。”

裴行俭怒道:“可他们胆敢收买本官!”

“纵然是可恶,这些人借着除夕拜访的由头送礼,除了裴府尹还有三省六部官吏都要送。”

裴行俭拍案而起,“某家与他们不两立。”

李治笑道:“其实收与不收没太大的区别,重要的是各县的态度。”

“晋王殿下所言甚是。”

身在局外的李治看得很明白,裴行俭这个位置一点都不好坐,尤其是关中振兴生产的时候。

而裴行俭又是个没权没势的人,想要统领长安城十二县谈何容易。

“裴府尹若是对各县指点难免会让人觉得以势欺人。”

裴行俭朗声道:“今日某家请了一个高人相助。”

李治苦笑道:“向裴府尹伸以援手的高人还挺多的。”

好像那骊山遍地是高人。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上官仪,他今日没有穿着官袍,穿着骊山特有的厚实棉衣,脚步匆匆走入京兆府。

“这天可真冷。”上官仪一来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上官兄快快请坐,下官这就去温酒。”

“不了。”上官仪摆手道:“若有正事下官不喝酒的,这是骊山养成的规矩。”

“噢……”

裴行俭有些后知后觉,骊山还有这规矩,真严格呀。

像李义府和许敬宗他们平时插科打诨,还在官衙中吃茶叶蛋呢。

上官仪在暖炉边取暖片刻,问道:“是因长安十二县之事?”

李治点头,“正是。”

上官仪这才注意到李治,忙行礼道:“晋王殿下。”

李治笑道:“当初你离开骊山,村中众人都不舍。”

“县侯说了这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下官与县侯早有约定在先的。”

李治盘腿坐下,“这长安城十二县的困局,还请上官兄指点。”

上官仪沉吟片刻,抬首看向裴行俭,“其实裴府尹最在意的是长安城各县的县官与权贵之间的关系,如果用强让他们服从,未免显得长安令太过强势,会被人弹劾以势欺人。”

李治不住点头。

“若是裴府尹太过轻慢,统领不好各县,且不说县与县的矛盾,往后乡民之间的麻烦更是不断。”

裴行俭拱手道:“下官洗耳恭听。”

上官仪错愕一笑,看这位京兆府尹的真诚态度,多了几分欣慰,“当初骊山与各县配合主张扩种作物,让作物多样化,县侯便带着下官亲自去看各地水土。”

“现有渭北种葡萄,渭南种棉花,泾县种麦子,蓝田的柿子与枣。”

“与之相同,京兆府若要推行生产,必离不开各县的配合,只是府尹一人无法成事,况且根基太弱,下官以为裴府尹可邀请中书省官吏,如岑文本,房相,或郑公一同去各县察看。”

“如此一来,既能够震慑诸多权贵,也能让各县明白这一次京兆府背后站着的是中书省,让中书省众人制定章程,因地制宜,各县自然别无二话。”

“既然晋王也在,不如选个时日让太子殿下也一同随行。”

上官仪又是豁达一笑,“县侯当初管这叫作视察,裴府尹需走遍长安城十二县,多半会很劳累,可从吏部挑选几个办事干练的文吏来协助。”

不愧是经营骊山的能人,有头有尾,心中已有了步骤。

看到裴行俭纠结的神情,上官仪问道:“裴府尹可还有不明白的?”

“你这样的人怎会在秘书监,整日与案牍为伴。”

“其实也挺好,下官可以从那些案牍中了解中原各地的形势。”

李治道:“父皇对上官仪是寄予厚望的。”

裴行俭行礼道:“下官失言了。”

上官仪看了一眼天色,“就先告辞了。”

裴行俭一直送到官邸外,气馁道:“晋王殿下,上官兄,让两位见笑了。”

上官仪拍了拍他的肩膀,点头道:“往后你还面许多难题,县侯常说学到老活到老,多看看朝中卷宗,有益处的。”

“在下谨记。”

李治和煦笑着,“今天阳光不错,上官兄与本王一同走走如何?”

“晋王殿下想去何处?”

“听闻波斯的使者到了,段瓒也回来了,去听听四方馆的人如何议论西征战事。”

“也好。”

“上官兄近来身体如何?”

“休沐的这些天很清闲,常去秘书监查阅文书。”

……

裴行俭听着两人的对话洒脱又随意,他们越走越远,很快就听不到对话了。

牛朝问道:“裴府尹,我们该如何做?”

裴行俭双手背负,颔首道:“带京兆府文书告知各县,休沐之后本府尹会去各县视察,另外……现在的吏部尚书是谁?”

愣了片刻,牛朝回道:“一直都是杨师道。”

“告知杨师道就说京兆府需要几个文吏,再准备一些布匹与糕点,最好有骊山的咸鸭蛋,本府尹要去拜访岑中丞,再走一趟房相府。”

四方馆内,上官仪与晋王刚坐下。

“裴行俭自科举及第之后便被派往西域,之后又去了波斯,此人不熟悉朝中的这些规矩,难免处处碰壁。”

上官仪不这么觉得,他摇头道:“如裴行俭这般人物,才对陛下的胃口,也是陛下想要的才俊模样。”

“嗯,朝中需要新人,不能够死气沉沉的,其实本王很不满意舅舅在朝中的羽翼。”

上官仪回道:“虽说许敬宗,李义府他们有时胡来,可在能力上也不逊色赵国公的那些门生。”

有胡姬在四方馆内展示着妖娆的身姿。

公孙小娘子瞪眼看着那胡姬,她竟然看向了晋王殿下,真该将那双蓝眼睛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