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八百六十六章 洗涤许敬宗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八百六十六章 洗涤许敬宗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刚刚一番话让许敬宗感觉很舒服,那是当然的,想当年在礼部苦成什么样了,事事都要自己来办。

好在如今的礼部交给张大安来接手,礼部也因此精简了不少人。

遣散的人多数都去了崇德坊,或者去了骊山。

在遣散时给了不少银钱,那些银钱都是骊山出的。

现在已升任了中书省侍郎,许敬宗才觉得身上的担子轻松了许多,当年以来悬在心上的石头也落下了。

家里多了一个孩子,许敬宗近来每每去弘文馆接他,又带他来用饭。

想起了当初县侯告诫的话语,就算是不择手段也要注意分寸,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现在再看狄仁杰这个小胖子,许敬宗觉得自己的心正在被一次次地洗涤着。

贞观十四年到了冬季,两个道士走出了朱雀门。

他们的脚步坚定,一步步走出了春明门。

宫里传言,袁道长与李道长面见了陛下之后,说了许多,并且献上了这一次的成果。

至于献上的是什么就无从得知了。

长安城街头,一批从骊山毕业的年轻人一进入城中就十分抢手。

无它,就是因骊山的技艺好用又超前。

松赞干布站在这一个人面前,在他面前放着几样东西,是摆着摊要卖的。

“这是贞观尺,这是贞观瓜。”

松赞干布蹲下身,观察摊上的一把尺子,还有半只干瘪的南瓜,这南瓜都干瘪了肯定是不能吃的。

他问道:“你刚从骊山学艺归来,就要将手中的这两样好东西卖了?你可知骊山尺在坊间价值五百钱。”

那人低声道:“敢问,你买不买?”

松赞干布犹豫片刻,拿出一块银饼递上,他打算买下这个贞观尺送去吐蕃。

坊间传言,有了这个尺子可以将铸造工艺提高许多。

虽不知是否真有这般神奇,至于要怎么用就涉及松赞干布的知识盲区了。

吐蕃要是有像样的工匠就好了,就不需要整天想着用牛粪来砌墙了。

等他再回头一看,那卖尺子的人已经走远了。

趁着四下没人注意,松赞干布小心翼翼收好了尺子。

卖尺子的这个人叫魏哲,原本其祖上乃是北地门阀,不过家世凋零后去了西面的陇右,成了陇右的门阀,到了其父这一代,只能混个陇右府参军。

因朝中施行科举,魏哲不能以门荫入仕,只好硬着头皮来科举。

魏哲来到一处坊市,在这里见到同样是前隋望族出身的张柬之。

俩少年臭味相投,魏哲卖了尺子与南瓜的银钱就来这里吃酒。

张柬之道:“本想与你引见仁杰的,但他酷爱读史书,对了……你去骊山做什么?”

魏哲痛惜道:“当然是去骊山拜谒仙人,后进了骊山的技术院,一留就是大半年,还是未见仙人一面。”

张柬之淡淡道:“狄仁杰见过。”

“当真?”

“嗯。”张柬之目光幽幽地看着他,“骊山技书院的学子是不入仕的。”

“所以某卖了尺子与南瓜,从此与骊山再无瓜葛。”

张柬之狐疑道:“你该不会想要拜在仙人门下,靠着仙人举荐入仕!”

没等魏哲解释,张柬之怒喝道:“好你个陇右杀才,竟想这等旁门,你这样成不了才的,你不可能与某家这般出类拔萃。”

魏哲小声道:“其实在下此来长安,还要去见赵国公。”

“赵国公?”

“嗯。”魏哲的神情终于恢复了正形,也多了几分严肃,“自天可汗即位以来,屡屡削减陇右兵员,还一次次削减诸多门阀的田地。”

魏哲越说越失落,“陇右门阀中某家成了最为凋零的一支,就让在下来长安,想问问赵国公的意思。”

张柬之上下打量他,这人穿着粗布麻衣,衣衫打着补丁,显然是生活落魄,不像是高门子弟的做派。

不在乎陇右的形势如何,他只听到了见赵国公这句话,酒水倒入碗中,小声道:“能否带在下引见给赵国公,就算是不能引荐入仕,多听一些科举方略也是极好的。”

魏哲怒道:“好!你也是混账。”

与张柬之喝了一顿酒,到了第二天,魏哲就带着张柬之一起去见赵国公。

俩人在门前徘徊了许久,总算是见到了刚下朝的赵国公。

长孙无忌一边听着身边侍从的话语,目光见到了站在门外的两个小子。

张柬之自然就不用提了,他混迹长安城与一群权贵弟子玩闹。

再看另一个,长孙无忌沉声道:“陇右来的?”

“回赵国公,小子魏哲乃陇右参军府而来,家父乃陇右府参军……”

“行了,老夫知晓你是谁了。”长孙无忌沉着脸走入府中。

俩小子先是试探,后见没有阻拦便壮着胆子跟着。

隋杨起于陇右门阀,李唐江山也起于陇右门阀。

早在前隋之时,隋帝就深知门阀之害,后来推出了科举制,纳天下可用之士为自己所用,想要制衡门阀。

而陇右门阀也因此留到现在,虽不及当年了,可他们的声望依旧在。

念在当初起兵的旧情,李渊会给他们一些安抚与好处。

可李世民登基之后又是另外一幅局面,现在的陛下正卡着门阀的脖子,等他们咽气的那一天。

魏哲本就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拿出自己布绢与印信,“小人说不得太多话,这是各家的家书,请赵国公过目。”

长孙无忌摆手道:“老夫明白了,你们退下吧。”

语气尽量缓和了一些,不想让这小子看出不耐烦的情绪。

对付陇右那帮人还是要小心翼翼。

毕竟还是有旧情在的,陛下也觉得没到翻脸的时候

赵国公府外,张柬之瞧着他,“原来就是个来送信的。”

魏哲忧愁道:“柬之兄以为呢?”

“陇右门阀子弟都是你这副模样吗?”

“呵呵呵,那些家伙还不如在下,蠢如猪。”

张柬之哀叹道:“陇右门阀完矣。”

再一想又不对,张柬之问道:“你在骊山学的是什么?”

“工匠。”

“记得骊山学成的学子都会给尺子的,那尺子很是精巧。”

“……”

“咦,你的尺子呢?”

魏哲回道:“当然是卖了,不然在长安怎么活到来年科举那天,会挨饿的。”

“你……你竟然……”

“如何?”

张柬之痛惜地跺着脚,拍着大腿哀声道:“蠢!太蠢了,有子孙如此,陇右门阀完矣,完矣。”

骊山村前,铁路终于修了三里了。

张阳正在溜着熊大,看了看不远处的河间郡王,他正在溜着一群狗。

就连熊大也投去了鄙夷的目光。

张阳将两颗苹果递给王公公,“这是我们骊山最后的两颗苹果。”

苹果很小,如鸡蛋。

而且吃起来很生涩,难吃。

王公公笑着接过,解释道:“陛下,想要尝尝这骊山的仙果,老奴这就送去。”

将苹果收下,这位老人家又道:“陛下还说了,过了今年就让老奴来骊山照料太上皇。”

张阳欣然一笑,“您总不会想着垂垂老矣,还要去守着昭陵吧。”

王公公躬身行礼,不回答,也不吱声了,便带着苹果离开了。

作为皇帝的太监,对他来说能够守在昭陵,便是此生最大的荣幸了。

这也是一个太监最崇高的理想。

唯心地想,这理想真的崇高吗?

李泰快步跑来,“姐夫,两位道长来了。”

张阳在村前的石阶坐下,这头熊总喜欢往身上趴,它的两个壮实的爪子搭在肩头。

等这头熊的所有重量压在身上,张阳差点没坐稳。

冬天的熊大像是个孩子,很黏人,也很懒。

“熊大!”小清清在远处大喊着。

这头熊也不过去,依旧趴着。

不远处,李玥和魏王妃,还有红拂女正在说着话,谈话间笑声不断,多半是在聊很有趣的事。

直到小清清快步走来,拎着熊大的耳朵,这才将这头大牲口给拉走了。

张阳心头一想,昨晚孩子她娘拎着小心安耳朵的时候,这丫头多半就学去了。

正想着时,两位道长已走到了眼前。

张阳拱手道:“见过两位道长。”

袁天罡抚须道:“你且说说什么是引力。”

“引力啊。”张阳笑着:“引力就是引力,这片大地上所有的物件都在受着引力,它无处无地不在,不论是在我们脚下,还是天外。”

说着话,目光看向天空,张阳朗声道:“就算是天外的星辰也逃不掉引力的作用。”

袁天罡看了看李泰。

李泰冷哼道一声,表情似在说,这么深奥的话,本王怎么可能听得懂。

袁天罡又道:“苹果?砸了脑袋?”

张阳笑道:“其实在下是在梦中与袁道长悟道的,才有了这么一个传言。”

“这引力也是你在梦中所悟?”

“是在梦中与袁道长坐而论道,自然也是在梦中领悟。”

“嗯,难怪近日总睡不好。”

很好,长安城又能多一个传说了,李泰想笑又笑不出来,这个传说多半是骊山县侯与袁道长虽不见面。

但可以在梦中相见,在梦中坐而论道,从而领悟天地至理。

观袁道长神情,还很受用的样子,李泰索然一叹,蒙昧的世人呐,又有多少人会听信这个传言。

张阳请着两位道长进入骊山村。

村子里一片祥和,张阳作为向导一边讲着:“您看这水这山,多好呀,李道长可以去书院教授数术,袁道长可以在这里养老,与河间郡王一起逗狗抓鱼,快哉快哉……”

在吹嘘中,张阳将这里说成了一个养老胜地。

这里就是养老的绝好所在,首先骊山在长安城的东面,地理位置上就很不错,阳光最先照到骊山,再照到长安城,而且眼下西北的风沙也不会吹到这里。

给袁道长与李道长安排了宅院。

张阳问道:“听闻袁道长与李道长此次闭关之后,颇有收获还向陛下进献了一样事物?”

袁天罡抚须点头,“此生参悟太多,或有朝一日会死于非命。”

“您老说话怪可爱的。”

张阳打趣地说着。

袁天罡又道:“而且那一天不远了。”

“您老真风趣。”

这老道士的目光看向了正在与一群同龄女孩玩耍的小清清,熊大趴在地上还睡着,任由这群女娃娃将花花草草铺在它身上。

“老道想收你女儿为弟子,可她一直不情愿。”

张阳揣着手解释道:“她的老师很多,她每天的课程也安排很紧,最近才给她玩闹的空闲,袁道长若想做她的老师,还要她自己答应才行。”

袁天罡叹道:“你这般宠着女儿,会惯坏她的。”

“其实她的负担已很重了,恐不能学得太多,现在要学的有数术,识文解字,书法,偶尔还有体育课,再要跟着红拂女学习武艺,跟着李靖的大将军学兵法。”

李泰补充道:“还要跟着本王学物理。”

“嗯,你也是个严父,贫道像她这么大时……那时都吃不上饭。”

说罢,沉吟片刻,再看张阳的神情,他颇为同情地言道:“看来你小时候要学的也不少,你是如此,你的女儿也是如此,骊山会兴盛的。”

张阳面无表情,心说小时候一起床就在读书,从一开始的九年再到后来的高考。

“我这个做爹的还是很羡慕女儿的,我自幼开始苦读,家境贫寒不敢懈怠。”

李泰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关于姐夫的过去一直都是一个迷,父皇至今没找到那位秦岭老人。

还有姐夫的授业恩师到底是何人?姐夫的那些同门师兄妹在哪儿?

那到底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找又找不到,真能上天入地了?

张阳低声问道:“敢问袁道长,此番闭关定有顿悟,陛下可有问询大唐国运?”

“未曾问过,陛下是明君,是万人敬仰的天可汗,不必问这些,也不会问。”

张阳很想知道,传说中那谋算未来运数与现在的推背图在何处,是不是真有这么一张图?

李淳风和袁天罡神神叨叨的,只要他们不说,陛下不说,推背图在历史上终究还是一个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