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七百八十八章 这大唐没好人了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七百八十八章 这大唐没好人了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李世民颔首道:“是该让他好好休息,不要因为在骊山的劳累,坏了身体。”

张阳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我们骊山讲究人文关怀,我打算让我们的村民每年都进行一次体检。”

“体检?”

“简而言之就是检查身体,让每个人都健健康康的。”

李世民抚着下巴的短须,沉声道:“用儒生的话来说,你是个很残忍的人。”

“陛下何出此言?”

“此前就有奏章弹劾过你,听说是几个士族中人向门下省进言,是御史马周将这些奏章递交给朕的,他们说人都是向往安宁的,你将骊山人都养成为了利益抛却自身的人,这违背儒家的理念,他们说你的作为比之法家更可怕。”

张阳哀叹道:“陛下,这大唐没好人了!”

李世民的神色带着担忧,又道:“你还很年轻。”

“陛下也正值壮年。”

“当你造摆钟的时候,士族中人对此厌恶,他们很反对你将时间的时辰分成一个个刻度,刻度是冰冷的,那是你奴役骊山人的刻度,那是没有人性的。”

张阳抬首道:“这世上还是有很多人活在理想中,换句话说他们将世间想得太过理想化了。”

李世民又道:“人之病情都是难以启齿的,你让他们体检,是为了他们健康,还是为了他们将来可以为骊山更好地卖命?”

“我坚信劳动创造财富,而不是那些士族靠着名望与三两句话可以得到崇高的地位,从而成为了世家聚敛财富,兼并土地,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创造,创造可以给世间带来美好。”

君臣俩人争辩了许久,李孝恭已经满眼呆滞了,李泰眼神则是有更多的迷茫。

“玄奘给你的信,还有你给玄奘的回信都说了什么?”

“今年种稻子有点晚了,也不知道秋后的天气如何?”

君臣俩人争辩到最后,开始各说各的。

“玄奘给你书信是为了佛门?”

“今年的气候偏暖,嗯!应该不会有问题的,泾河与渭水的水位都已经下去了。”

俩人鸡同鸭讲好一会儿。

李世民终于忍不住了,沉声道:“你有没有在听朕讲话。”

张阳点头道:“我听着呢,陛下说得……嗯!很热闹。”

“朕不管你在外面建设了书院有何目的,但骊山铸造术绝对不能外流。”

“陛下是担心火器流传出去?”

李世民颔首道:“朕与你有过约定,火器铸造的秘方朕会与你一起保守着,但凡外界有人私造,必杀之。”

说来说去,最后还是为了火器。

张阳淡然道:“陛下放心,骊山有自己的技术护城河,我们也会维护自己的利益的。”

与皇帝谈话是一件令人很头疼的事,你永远不知道不知道皇帝的哪一句话是真心话,哪一句是假话。

“朕去看看父皇。”

李孝恭连忙跟上脚步。

李泰在原地失神片刻,又连忙道:“儿臣也跟父皇去看看皇爷爷。”

对现在的天可汗来说,玄奘和尚已经不重要了,骊山会怎么样才重要,火器才是最重要的。

张阳站在原地,目送了他们片刻,远处有嬉笑声传来。

那是骑在熊背上的小清清,她骑着熊大穿行在村子里的小道中,后方还有一大群同龄孩子也跟着跑着。

让她去给熊大洗一洗,依旧没有照办。

想来也是,她正是最活泼最有玩闹的年纪。

张阳回到山上的家里,对正在裁剪着纸张的媳妇道:“你父皇来了。”

“嗯。”她点头回道:“婶婶说过了。”

张阳坐下来,看着华清池的池水正思索着。

帮着李玥的小武和小慧正低声说着话。

李玥迈步走上前,“是有心事?”

“嗯。”张阳长出一口气,低声道:“宫里的孩子没有同龄的玩伴,他们自小就在深宫中,这种成长环境对他们肯定不好吧。”

“以前父皇还是秦王的时候,皇兄与青雀都有自己的玩伴,多是将军们的孩子,也会时常打闹。”

李玥回忆着,她将一卷纸挂在手腕处,抬头仰望继续道:“不过自父皇登基之后,皇兄去了东宫,青雀不想住在宫里,父皇就给安排了外宅,又听说是皇兄与青雀兄弟间的置气。”

“但确实在父皇登基之后,那时候的兄弟姐妹们便开始疏远,父皇的妃子也多了起来。”

她神情多了几分失落。

张阳缓缓道:“弟弟妹妹在骊山的童年还是很好的。”

她笑道:“原来是夫君想弟弟妹妹们了。”

两人相视而笑,张阳感慨一叹,“这大唐要好好的呀。”

村子里,孩子们玩累了,便从家里拿出来了饭食,小清清看着这些同伴。

她们一个个跪坐在地上,低声道:“感谢县侯与公主殿下给了我们富裕的生活,有肉吃,有饭吃,我们可以健壮长大,此等恩情毕生难忘。”

说罢,她们这才开始享用麦饼与肉汤。

小清清拿过一个麦饼看着,喂给熊大吃。

这头熊也挑食,蹲坐着便嚼了起来,两只爪子还会捧着饼,学着人的模样。

小清清看了眼肉汤,汤中还有一些葱花。

一个稍大一些的女孩子将自己的半张饼分给她,她道:“你不喜欢吃饼吗?”

又一个女孩子讲话,她与小清清同龄,小脸更胖被嗮得有些黑,脸颊还有些红,她道:“这是今年新收麦子做的,可香了。”

“小郡主不能饿着的。”

女孩子总是容易聚在一起,然后她们一起鄙夷不爱干净的男孩子。

八个女孩子穿着也朴素,只有小清清穿着襦裙,显得贵气。

她接过半张麦饼,眯着眼笑道:“熊大也会饿的。”

说话间,她还伸手摸了摸熊大的脑袋。

几个女孩子聚在一起吃着饭食,大人们会对这位小郡主恭恭敬敬,看孩子们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

小清清问道:“我爹爹和娘说过,骊山的富裕是大家双手劳动来的,你们不必这样。”

那稍大一些女孩子讲道:“听爹娘说以前我们骊山可穷了,女孩子都没有肉吃,所以那些姐姐现在都长得瘦瘦的。”

“嗯嗯。”几个女孩子不住点头。

可现在能够顿顿有肉,顿顿能吃饱,她们自然感受到以前的困苦。

小清清盘腿坐在一张凳子上,皱眉道:“那你们以后能不能不要这么说了。”

“不行!”有女孩子当即道:“人不能忘了恩情,哪怕是滴水之恩,这是欧阳询夫子教我们的。”

“对,县侯与公主的恩情不能忘记。”

小清清苦恼一叹,这才五岁不到的孩子,已经有了大人一般的惆怅。

她也会写着爹爹偶尔惆怅一叹,一副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样子,总觉得这样做就显得自己很厉害。

“我们吃完继续去欺负男孩子。”

“好!”

几个女孩子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骊山的一处宅院内,李世民坐在李渊面前,“父皇,那张阳以前就是一个精于银钱算计的孩子,现在他对利益的心性比之以往更甚了,他是玥儿的丈夫,父皇也该多劝他才是。”

“朕听不明白二郎的话语,你在担忧什么?”

年近七十的李渊已经须发皆白,牙口也不好。

李世民神色严肃,“朕以为这件事很重要,朕看过文章,文章所写是如芒在背的学识,他竟然将人归为生产力。”

“嗯……”

李渊沉吟了半晌,“还以为当初你让他服从教导,还拜张公瑾为师,就是为了锻炼他的心性。”

看儿子已然人到中年,却还是忧心不减的样子。

李渊忽然笑了,他朗声道:“原来那小子现在让你这般头疼,真是人生一大快事,孝恭啊!”

李孝恭小步上前,语气亲切道:“侄儿在。”

李渊抚须朗声笑着,“如此快事怎能没酒。”

闻言,李泰又上前道:“孙神医说过皇爷爷不能再喝酒了,喝茶吧。”

李渊顿时觉得太过寡淡无味,委屈道:“酒也不能喝,肉也不能多吃,老头子活在世上当真无趣。”

李泰连忙又道:“孙儿给皇爷爷烤一只鸭子吃。”

“罢了。”李渊摆手,神色疲惫道:“朕这般年纪也吃不了几口,罢了……罢了。”

李世民看着父皇苍老的面容,一时间鼻子也有些发酸。

看到二郎的神色,李渊低声道:“不用担心张阳,他是个好孩子,就算是他再看重利益,他学不坏的,嗯……他学不会坏的。”

“二郎呀,你也不用觉得委屈,朕这般年纪了什么时候过世都不奇怪,你看那张公瑾不也活着,还有……”

李渊想了想又道:“还有那王珪,不也是一把年纪,旧病缠身,朕要比他们活得久一些才好。”

李世民忽地站起身,话语哽咽在喉咙口,转身走出宅院。

见李孝恭的脚步跟在身后,李世民叮嘱道:“父皇他……”

李孝恭回道:“孙神医说过,年事已高了,需要安心静养,如今已经忌口的吃食也越来越多了。”

李世民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也是当初与朕一起征战天下的兄弟,朕信得过你,你也要看好张阳,朕不想他走错路。”

“陛下放心。”

李孝恭郑重其事道。

李世民问道:“你的身体如何了?”

“回陛下,还是那些老毛病。”

当年的宗室将领中李孝恭战功卓着,平定南方吃了不少苦头,忍受着水土不服,积攒下了不少旧病,现在病痛缠身也不好过。

“当年也亏得有你肯去挡住南面大局,朕才可以全心全意收复洛阳与河北。”

听着陛下的赞许,李孝恭一直低着头。

李世民摇头又迈开脚步,“好好看着张阳。”

“末将领命。”

陛下终于走了,李孝恭和李泰都松了一口气。

李泰有些后怕,小声道:“皇叔,今天父皇来骊山是有意敲打?”

李孝恭扣了扣鼻子,“最近鼻子有些不太爽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

跟在皇叔身后,李泰又追问道:“皇叔,皇叔!父皇今天来骊山定有敲打之意。”

李孝恭痛苦地挠了挠头,“某家怎知?听不懂,你讲得是个甚。”

李泰还是亦步亦趋地跟着,“皇叔一直以来不灵醒,是侄儿唐突了。”

“嗯!”李孝恭点头,“别再问某家了,你们这些聪明人最是烦。”

李泰想着这一次的谈话,父皇最后和姐夫说起了书院与火器。

果然还是因为技术院,如此一来心头便有了盘算,骊山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成果众多。

虽说还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就比如说姐夫给的那几页文章,电磁看不到摸不着。

李泰发现用自己仅有的学识,参不透如此玄而又玄的学识。

见青雀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李孝恭不悦道:“你去做什么?不打牌了?”

李泰一边走着头也没回。

且说,陛下来骊山走了一遭,李君羡小心翼翼在一旁护送着。

李世民回头看了一眼骊山,只要骊山还规规矩矩的,心里又踏实不少。

这骊山有李孝恭看着,还有李靖守着,更有龙武军看守。

“张阳这孩子还是疏于管教了。”李世民喃喃自语。

今年的关中夏收很顺利,这也亏得当初有太府寺少卿上官仪的治理。

“听说上官仪治理黄河汛期之时接连半月没有回家,亲自安排各地的治理汛期之事。”

魏征在甘露殿述说这一次太府寺治理的成效。

李世民看着各地的呈报奏章很满意,关中丰年接连不断,关中出生的孩童也多了。

魏征又道:“陛下命人修建了太府寺的官邸,当下一直空置。”

闻言,李世民合上奏章,低声道:“此事朕也问过上官仪。”

“老臣敢问,他是如何解释的?”

魏征对上官仪其人很是好奇,便要多问几句。

李世民气馁道:“他说太府寺需要深耕农事,庙堂太高了,高到不能与乡野农户走在一起,他觉得太府寺应该在田间地头做事与那些农户共事。”

上官仪的才能,李世民已经看了很久,眼馋很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