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五十四章 走向群众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五十四章 走向群众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抓住耕种的时节,身为太府寺卿正是最需要尽责的时候,关中粮食收成好不好,直接影响自己这个太府卿的业绩。

一大早,张阳就要和上官仪,去看看周边村子的耕种的情况。

“魏王殿下,我们太府寺办事,其实和你没有关系。”

村口,张阳瞧着同样骑着马的李泰讲着。

李泰一手拉着缰绳,“太府寺就这么两个人,本王也可以帮忙。”

上官仪点头道:“魏王的殿下若是想跟着,可以帮忙做点记录。”

张阳任由三河马漫不经心地走着,今年的关中耕种时节晚了几天,只要不是太迟也来得及。

抬头看着湛蓝的天空,云层很厚,一副又要下雨的样子。

李泰就不像是来帮忙的,更像是出来散心的,也就是蒸汽机的铸造太过折磨人,一直都在推敲其中的技术难题。

出来散散心也好,真要是继续沉溺下去,也怕这个小胖子走火入魔了。

“蓝田县已经开始重建养殖场了,下官每天都会去看一眼。”

张扬颔首道:“凡养殖场,卫生一定要做好,一定要精心管理。”

上官仪闻言重重点头,“还有一事,县侯这些天一直都在鼓励作物的多样化,下官可以请各个郡县的县丞来骊山察看。”

见张阳没有当即答应,上官仪再解释道:“其实在前两年就有其他乡县县丞前来过问骊山的治理成果,他们想要学得其中法门,那时候下官还在忙碌工厂的诸多事宜,一时间分不出心里应付便都拒绝了。”

“下官可以先邀请周边村县的县丞来骊山看一日,不会请太多人,再有他们学有所成,行之有效,可令他们再传给其他的村县。”

上官仪的办事能力还是很强的,他能够举一反三想到这一点很容易,这种乡县合作学习的理念放在如今的大唐也是很先进的工作办法。

这又是什么好拒绝的呢?张阳笑道:“如此也好,作物的多样化还要继续跟进,更要跟进卫生观念,和当地产业发展。”

“下官明白。”

姐夫说话总是这样,会有很多令人听不懂的话语,有些话听起来很生僻,但听起来又是这么一回事。

三人一边骑着马儿沿着渭水河走,一路上看着田亩耕种的情况,上官仪讲述着他的安排,一张宏大的发展蓝图慢慢铺开在眼前,这是一个以骊山为核心,将产业集群铺开的画面。

首先骊山提供最核心的制造技术,从而可以将一些下游环节的工作交给其他的村县,并且让骊山的村民去支持工作。

如此一来,既能扩大生产的规模,还能够减轻现在的骊山的压力,从而能够让骊山更加专注地研究生产技术这一块。

当然了,核心技术与各类秘方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上官仪尴尬一笑,解释道:“这还是从县侯的红烧肉买卖之法中得到的想法。”

说起红烧肉,李泰当然了解,现在骊山有个专门制酱油的作坊,除了给村民制酱油,还要给卖红烧肉的人给酱油。

不需要提前预留成本,猪肉和推车,炉子都是红烧肉的人自己准备,骊山只提供酱油。

而酱油又是红烧肉不可缺少的秘方。

每人拿这么一罐酱油,就可以用很久。

而现在的酱油作坊,就是丁溜一家在做。

虽说利润不高,倒也不会亏本。

如此,这种生产与合作的模式,给了上官仪的别样的思路,他觉得骊山要发展壮大,离不开这种合作。

骊山一地的能力是有限的,往后不仅仅是骊山与蓝田县,还要带动整个关中,也能够提升骊山的地位。

张阳笑道:“上官兄的这个办法与在下的书院之策不谋而合。”

“嗯?县侯要建设书院?”

上官仪诧异道,“朝中兴办官学,这个时候建设书院恐不合适。”

李泰也劝道:“士族与地方豪强建设的书舍决定了地方乡民是否能够进学,姐夫当真要如此做。”

姐夫不会走世家的老路,也不会成为和那些世家一样的人,这根本不像是姐夫会说出来的话。

张阳笑道:“你们误会了,我要建设的书院与官学不同,与地方书舍也不同,我要开办农学,匠学,数术,格物。”

看两人还是不理解,张阳继续解释,“我们骊山开办的书院其实很简单,与那些书舍和官学不同,所教所学不是用于科举,也不是用于做官,而是为了生活发展,让学子能够学得谋生的技能,能够学到真正的技术。”

说到这里,张阳长叹一声,坦然的神情在脸上,笑道:“让技术延绵不绝,让技术可以更上一层楼,让发展能够扩展到中原各地,改变民生,让民力更上一个台阶,让大唐的富强。”

闻言,李泰与上官仪久久不言语。

读书是为了仕途这种做法是不是错的?

就像是姐夫说的,人们可以在书院中学得谋生的本领,学得技术。

张阳继续道:“人人都能学到谋生的技术,便可以让世间的盗匪更少,让那些只顾追求道德制高点的圣人更少,骊山发展一切都是为了改善民生,为了提高民力,提高生产力。”

“所以与上官兄的计划不谋而合,骊山需要合作,也需要扩张,若是可以和周边乡县达成合作,我们可以集中人手,建设这么一个书院,如此相辅相成之下,我们的发展才能更牢固。”

上官仪颔首道:“世家为求底蕴谋求仕途,豪强为求底蕴与世家联姻,倒是县侯的方式从未见过。”

年轻人都是理想的,三人并驾而行,一直商议着计划。

以及将来的关中面貌。

身为骊山的一份子,更是骊山最名正言顺的技术顾问和骊山第二大股东,李泰当然也要记住这些。

绕着渭水河走了一段路,回到村子里之后,上官仪便开始着手准备,邀请周边乡县的县丞来骊山察看学习。

也能够顺便增进一下骊山与周边村子之间的关系。

同时上官仪也想试图解决一下,村子里的男子很难娶媳妇的问题,如果能够说服他们让子女也在二十岁再考虑嫁娶,那这个麻烦就能够迎刃而解了,至少尝试一下。

张阳回到山上,听着媳妇给弟弟妹妹讲着课,她的孕肚已经不能让她久站时常站一会儿,坐一会儿。

要不是孙神医说了多走动有利于生产,两位婶婶根本不会让她讲课。

躺在躺椅上,张阳抬眼看着天空上的云彩,云彩很厚重,看起来是要下雨了。

关于天气的预知在古时都是一些口耳相传的经验,通过风向,云彩和霞光的变化来推断出明日或者接下来两天是什么天气。

翻阅过宫中藏库的典籍,其中对天气的记载少之又少。

以至于在古人眼中天象被传得玄之又玄。

其实天象哪有什么玄乎的,只不过人云亦云而已。

接受过后世的系统化教育,张阳很清楚地明白气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全球气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涉及洋流与两极。

不过人们对地理气候认知浅薄,而且很多老学究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说法,譬如说周易。

“夫君,在看什么?”李玥也抬头看了看。

想得太过出神,忘记了媳妇已经讲完课,就站在一旁。

张阳低声道:“我就是在想,有没有可能写一本关于地理与气候的典籍。”

李玥扶着自己的腰坐下来,“一册红楼,一册狂人日记已经让骊山遭到足够多的非议了,如今世家依旧在,文人已经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还未到时机。”

夫妻俩相依到现在,从以前的清贫日子至今,李玥清楚夫君对天气转变的了解,也能预知了解一二。

心中思量半晌,张阳揽着她的腰又道:“改天去找袁道长借一些书来看,想来他对气候变化,与地理常识会有更多的了解。”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袁道长对经纬地理的钻研有没有突破。”

媳妇要休息了,下午的课便只能自己来讲。

张阳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群众”

弟弟妹妹都端坐好,张阳继续说道:“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民为水,君为舟的说法,当年这话是孔子说的,后来被荀子他老人家加以展开,再有了后来君王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种较为模糊的阐述。”

“我们今天讲群众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究其精神的本质还是不同的……”

一堂课开始了,张阳讲述着群众与乡县,在道州府之间的关系,从个体到群众讲述发展进程中,群众能够拿出来的力量,走入群众,理解群众,帮助群众,融入群众。

这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堂课很和谐,就连那五头小熊与女儿都听得很用心。

李玥温柔地笑着,夫君讲课总有一种很强的亲和力,很容易让人听进去。

太府寺少卿上官仪开始了接下来的乡县交流工作,这天他请了十来个周边的乡县来骊山察看,并且充分交流骊山的经营之道,与他们各自治理村县的情况。

当然了这种事原本就应该是朝中主持的,骊山县侯本就是太府寺卿,如此一来便邀请这些周边乡县的县丞也名正言顺了一些,当然也有心气高没来的。

不过没来的还是少数。

身为太府寺卿,骊山的县侯张阳也体现了自己亲民的一面,当六个村县的县丞都齐坐一堂,众人喝着茶水的时候,张阳走到了众人面前。

这些县丞有年轻的也有老迈的,有人到中年,也有目不识丁的。

这些条件倒不影响接下来的事宜。

大唐立足中原这才多少年,有些地方有目不识丁的县丞也正常,因为战乱之后,朝中在封赏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人,所以有很多人都是前隋留下来的地方县官。

不过这些年随着朝堂稳定之后,很多地方的县官变动很大,李世民自上而下,开始重新调整人手,朝堂的五脏俱全之后,尽可能让地方的民治也更好一些。

张阳躬身行礼道:“诸位来骊山走了一遭,想来有收获吧。”

一众县丞齐身行礼,别说眼前这个人是县候,就是这个太府寺卿的身份一句话就可以让这个县丞没法继续当下去,除非有靠山。

上官仪带着他们在骊山转了一圈并且说明现在骊山的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模式其实很简单,也很容易懂,无非就是集中和分配的问题。

张阳又道:“我知道各县有各县的难处,此番春耕诸多县里也很忙碌,分不出足够的人手,等到农耕之后,我还有事需要与你们合作,届时希望诸位可以拿出一些人手。”

“我等愿听县侯吩咐。”有一个人开口,后方的人也开始点头附和。

张阳又道:“天可汗励精图治,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也当该为一地县民考虑,在下一直以大唐富强为志向,治理骊山有了些许成果,在下也深刻明白想要大唐富强,就需要各县各州郡一起努力光靠我一人是做不到的。”

话语顿了顿,张阳又道:“我知道,当我说出让大唐富强,一家之言未免可笑。”

在场的众人也迎合地尴尬笑笑。

张阳继续道:“所以呀,我想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三年一个小目标,五年一个大目标,骊山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五年目标,现在我们骊山一年,全村上下经营所得达十万贯,这便是骊山的成效。”

一年十万贯的数目入耳,让在座的县民们纷纷议论,大家小声说着这个数目骊山富裕名不虚传。

但凡骊山的一户人家走出来,那放在长安城也都是富户。

“可是骊山人口少,发展有所限制,所以这一次请诸位县丞交流骊山的治理成效以外,也希望与诸位达成合作,以乡县群众为基础,深入了解各家各处的难处与不当之处,并且了解情况之后,我们动员起来,增加作物的多样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