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四十三章 要看饭桌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四十三章 要看饭桌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李治快步跑来,“姐夫升官啦!”

孩子不懂事,这就高兴地来祝贺了,在骊山过得都快吃成一个小胖墩了,现在去宫里过了一个年,好像又瘦了一些。

且不说自己是不是升官这种事情,李世民的任命更像是一种平调。

张阳皱眉道:“晋王殿下回宫之后,是不是又挑食了。”

李治皱眉道:“我没有挑食,是宫里的厨子做饭食不好吃,那帮厨子做出来的红烧肉不好吃,他们就连鱼汤都做不好。”

看他一脸不乐意的模样,张阳耐心劝道:“那也不能挑食,你们正是长身体最关键的时候。”

李治不屑摇头,“皇兄皇姐们都说不好吃。”

对付挑食的孩子一直都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要说李治挑食吧,他把问题都归结给宫里的厨子做饭菜不好吃。

在骊山的这些天,算是把这些弟弟妹妹的胃口养刁了。

张阳正色道:“晋王殿下,吃饭吃不饱,人容易长不高,吃肉不吃菜,会成胖子的。”

闻言,李泰又不乐意道:“但宫里的吃食真的不好吃,要是一直在骊山,我们可以吃饱饭的。”

听他这么狡辩,张阳的神色严肃了几分。

看姐夫的脸色,李治心虚地低下头,“我知道了,以后在宫里也好好吃饭。”

张阳颔首道:“行了,去玩吧,姐夫的事情你别用多问。”

“嗯。”

李泰应了一声便转身离开。

这一幕李玥看在眼里,夫君对弟弟妹妹的用心照顾很不错,只是在吃食上,不论是婶婶的还是夫君做饭食一直都很精细,这不是宫里的厨子可以比的。

习惯了家里的饭食,李玥在宫里的用饭的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也不清楚宫里的饭食是怎么样。

总之家里的厨艺也是一家人的心血,岂能轻易能够学会,光是火候的把握,李玥就觉得自己要学好都很费劲,除了简单的吃食,在更复杂的菜色厨艺上,基本上处于一种放弃的状态。

再看弟弟妹妹无忧无虑地玩着跳绳嬉闹,她低声道:“现在多好呀。”

张阳忧心道:“她们都是你父皇的孩子,现在的美好,往后还有更残酷的现实等着她们,往后我们要操持的事情更多了,你父皇就不是一个好人。”

李玥温柔地笑着,“往后弟弟妹妹的事,还要多仰仗你这个姐夫,来时听跟随而来的宫女说,高阳一直不满国子监的夫子,还捉弄了一个夫子呢。”

“怎么捉弄的?”

叹息一声,李玥犯难道:“说是在人家如厕的时候,倒了一盆热水进去。”

看着这群弟弟妹妹,这些可都是陛下的儿子,要说她们横行无忌谁也不敢拦着。

做姐夫的此刻感觉心更累了。

等孩子们嬉闹完,李玥便给他们安排考试,还要考校一番弟弟妹妹去年的学习成果,顺便巩固一番,让她们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从巩固知识上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是考试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夜里,张阳在地上铺好被褥。

小清清这些天一直与母亲睡,她趴在床榻上好奇地眨着眼,“爹爹为什么睡地上。”

张阳舒坦地躺下来,“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舒舒坦坦睡觉。”

家里那头熊的鼾声太折磨人,可以不在书房睡之后,感觉自己上火的症状都已经不见了。

“爹爹为什么不睡床上。”

女儿再次发问,李玥批改着弟弟妹妹的试卷,回头看了一眼女儿,又不自觉地笑了笑。

张阳闭着眼低声道:“等你娘肚子里的小宝宝出生了,爹爹就可以回床上睡了。”

“嗯!”小清清重重点头,“弟弟早点出生吧。”

也不一定是弟弟,张阳闭着眼意识开始模糊,昏昏沉沉睡去。

翌日,清早起床,天才刚刚亮,两位婶婶做了一大桌子的饭食。

两位婶婶本就是宫里出来的,照护公主与皇子们本就是她们应该做的,现在相处久了,在弟弟妹妹眼里,两位婶婶与宫里其他的宫女不一样。

更像是与长辈相处,媳妇俨然已经成了弟弟妹妹的领头人,要是在宫里她们都听皇姐李丽质,在骊山都听李玥的。

李玥对这两位婶婶如亲人一般,自然而然地弟弟妹妹也当两位婶婶是长辈。

清晨,张阳晨跑了一番,在华清池再冬泳往返两趟,换了一身衣裳,弟弟妹妹们这才醒来。

还是冬日的早朝,今天的晨光正好,整座骊山在阳光下显得有些朦胧,松林中细枝和柏树的支脉上缀满了霜露。

天空澄蓝如洗,深吸一口气新鲜的空气,令人的心情格外愉快。

做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大唐这个复杂的朝政机器,要了解他的运作,除了大唐现行的律法,还要了解其内部许多不成文的规定。

太府寺卿具体都要做什么,媳妇也不好形容,她知晓朝中那些不成文的规矩也都听婶婶说起,或者小时候宫中人的议论。

想要有经验,并且找到方向,还是要问了解这种事情的。

张阳漫不经心走下山,看到了正在逮着几只小狗的河间郡王,这种事情去问他显然不靠谱。

再看到老师家的院门已经打开,张阳这才朝着老师家走去。

骊山清晨还有些霜冻,张公瑾早早便醒来,坐在轮椅上看着手中的书卷。

张阳先是向正在收拾家里的师母问好,目光瞧向老师,“老师醒来得真早。”

“嗯,早睡早起是个好习惯。”他低着头依旧看着书院,低声回着话语。

师母端来的饭食,张阳连忙摆手道:“婶婶,我用过饭食了。”

“家里平时也没什么人来走动,你多吃一口。”

“谢师母。”

张阳拿起一碗黍米粥喝着。

张公瑾则是吃着一张饼,又喝下一口粥,他还需要咸鸭蛋来下饭,“陛下让你做太府寺卿?”

一口气将碗里的粥喝完,张阳放下碗筷端坐正色道:“弟子一直不解,这个太府寺卿要如何当。”

张公瑾笑道:“太府卿这个官职在九寺之中倒是特别,与其说户部管着田赋与户籍,不如说太府卿才是管粮食的。”

“说来又要我管钱,还要我管粮食。”

“要这么说也无错。”张公瑾吃完了碗中的饭食,拿起吃剩下的半张饼,慢条斯理吃着,“身为太府卿,你要懂得不只是银粮之事。”

说罢,张公瑾用指关节敲了敲眼前的饭桌,“你看饭桌上有什么?”

“有粥,有饼,咸鸭蛋,还有一些咸菜。”

张公瑾点头道:“这便是太府卿要做的事情,你要看着的便是大唐人的饭桌,这饭桌上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才是你最关心的。”

有道是皇帝是大唐权力体系的最高级,皇帝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有时候还要想皇帝要你做什么的言外之意,这件事要怎么做,要如何做。

更不要说现在的李世民早已不是当初刚刚登基前几年的那位皇帝,手握天下的权柄李世民锋芒毕露,羽翼已成,锋芒毕露。

“不过……”

张公瑾思量半晌,长出一口气,“听闻陛下掌握了吐蕃的盐湖?”

“对,这是前几年的事了。”

“嗯,那就是了。”张公瑾将手中的这张薄饼吃完,“经过这些年的积累,陛下手里已经有了不少的细盐,你是太府卿也要明白中原的盐价盐况。”

“这种事不好处理。”

张阳面露难色。

张公瑾笑道:“这些事情不用你担忧,你只需要将你看到的,见识到的形势禀报上去便好,中书省与陛下,还有朝中六部都会做商议,这不用你担忧。”

他推动轮椅的轮子,走到院子里的另外一张桌案,这里已经有煮好的一碗汤药,缓缓喝下一口便道:“陛下重赏了礼部其他几位侍郎,唯独对你的赏赐轻描淡写,想来是别有用意。”

张阳神色凝重,三缄其口安静了片刻,“我和陛下有过节,陛下欠我钱,”

闻言,张公瑾笑道:“糊涂点也好,陛下更深的用意是让你不要管其他的事,尚书省的事与中书省的事都不用你费心,你只需要顾好眼下你该做的事情。”

“言外之意,便是让你别再管其他,这也是一种对你的照顾,你该明白陛下的苦心,你既然能够管着钱粮,那便在太府卿的位置好好坐,管好中原人的饭桌便可。”

“多谢老师提点。”

经过老师这么一分析,张阳又觉得自己的思路清晰了很多,“这陛下既要架空我,又要利用我剩余的价值。”

感慨一番又道:“陛下的用心当真险恶。”

“险恶?”张公瑾笑道:“陛下还是仁慈的,至少你现在还活着。”

“借老师吉言,我多活几年。”

张阳推着老师的轮椅出了家门,在村子里闲逛着,远远就看到李泰带着岑文本走来。

张公瑾言道:“老夫自己来便可,去看看欧阳询那个老家伙。”

轮椅已经用得很熟练了,张公瑾自顾自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而去,望着老师的背影,总是令人高兴不起来。

骊山的照顾已经很周到,孙思邈手中的大夫团队都在为了老师的病情不断商讨,但也无法逆转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看书溂

生老病死本就是天理循环,这是不可逆的。

在这个医学技术落后的当下,除不了病灶,又不能手术,老师能够活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眼见李泰带着岑文本朝着这里走来,张阳收拾了一番心情,揣手行礼道:“文本兄,近来可好?”

岑文本也回礼道:“听说张侍郎如今掌管太府寺,又是尚书省侍郎,下官为张侍郎贺。”

“文本兄此言是在幸灾乐祸?”

“张侍郎定是误会了。”岑文本一脸的笑容,“之前就是下官总是害张侍郎,现在又说下官幸灾乐祸?张侍郎是何居心呐。”

张阳揣手惆怅道:“我这人多疑惯了。”

岑文本拿着手中的卷宗又道:“下官即是骊山酿酒场的监理,自然要看看酿酒几何,如此便在开朝之前带着卷宗前来记录,还请魏王殿下带路,下官忙完骊山的事情还要去一趟崇德坊。”

李泰连忙道:“岑侍郎这边请。”

两人继续快步走着,张阳也在后面跟着,随着日头的升高,骊山开始温暖了起来。

张阳亦步亦趋跟着,“有件事还要请文本兄帮忙。”

“下官与张侍郎本就是同朝为官,有事直说便是。”

“那在下就直说了,文本兄兼顾秘书监现在秘书监对各地作物钱粮卷宗一定还存放着吧。”

“确实存放着,历年的作物情况都会写入卷宗中。”

“我这个太府卿现在是陛下正式任命了吗?”

“嗯,昨日吏部已经造册了。”

岑文本的脚步稍停,“若是张侍郎想要过目,可以去秘书监取。”

“如果我能去朝中拿卷宗也不会在这里要文本兄帮忙了。”张阳惆怅道:“我得了一种病,这种病和魏王殿下一样,去了长安城就会呕吐不止。”

看岑文本全然不信的样子,张阳只好道:“骊山正处于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我要盯着技术攻关与生产建设,实在是走不开。”

“如此,下官便帮张侍郎这个忙,回去之后便将卷宗送来。”

“有劳了。”

与人相处要真诚,对岑文本要说真话,他也才会信服,有些人可以糊弄,像文本兄这么严肃的人糊弄他就有些轻慢了。

三天之后,朝中的大朝会正式开始了,今年是贞观十一年天可汗又下了数道旨意,大朝会上,魏征向天可汗进言加紧吐蕃的教化之策,以现在对突厥的教化之策,再用于吐蕃人。

先前有外交院的使者不断被派往吐蕃,进行游说,早在松赞干布来大唐前,在吐蕃就培养出来不少唐吹。

而松赞干布只身来大唐,让吐蕃的民心再次聚集。

但这种凝聚只是暂时的,当吐蕃人知道松赞干布在长安城过得很好,天可汗厚待了他们的赞普。

原本有唐吹之心的吐蕃人便又冒了出来,他们纷纷说着现在大唐的美好,让更多的人心向大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