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零三章 他们的心中牵挂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零三章 他们的心中牵挂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老先生越说越激动,张阳接着倒上茶水,“老先生是希望陛下东征高句丽吗?”

温彦博抬头看着天,“将士们的尸骨必须还回来。”

“我可以让礼部写好书信送去高句丽,命高句丽将尸骨归还。”

“他们若不归化呢?”

“那就有开战的理由了。”

温彦博抚须又道:“若要开战高句丽,朝中势必会引起非议,届时要出兵,且不说武将,现在西域才定,人口尚未充盈,尚且有兵马在安西都护府,漠北这才平定,如何开战?”

张阳的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摇着手中的蒲扇,还在思量。

李泰看着姐夫气定神闲的模样,迈开脚步走到远处,老先生与姐夫所谈的话不能听,也不愿意去听

不想辜负姐夫信任,又不能瞒着父皇,不想在父皇面前说假话,李泰只好选择避开。

带着自己的几个侍卫躲得越远越好,站在管道打算在姐夫喊自己之前,不去听两人的谈话。

张阳听着对方的话语点头,“朝中势必有人会劝谏,贸然开战他们势必会非议,会阻挠,老先生所虑不错。”

温彦博神色凝重地点头,“那又该当如何?”

“首先开战不一定要经过朝中决议,我们在高句丽安排有使者,李义府现在就在高句丽王室中,而大安在辽东治理民生也在厉兵秣马。”

话语顿了顿,张阳接着言道:“以我们外交院了解到的情报来看,高句丽王室正在内斗,掌握兵权的将军与王室的夺权,这般矛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发生动乱是迟早的。”

温彦博迟疑片刻,皱眉再问,“高句丽发生了内乱,你们该当如何,将使者召回吗?还是将消息传给朝中,让朝中带兵去平内乱?”

老先生看着眼前的茶碗,迟疑片刻,“就算是去高句丽平乱,朝中也不见得会派兵前往,据老夫所知当初吐谷浑兵乱,朝中依旧有人主和,更不要说远在辽东的高句丽,如此大好的机会就在眼前,他们依旧也不会赞成出兵。”

东征辽东的事情确实很复杂,更不要说这些年朝中对辽东从来没有准备过,就算要东征那也是后话了。

“老夫以为你们外交院虽布置了人手,就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们还会瞻前顾后,发动东征劳民伤财,有杨广前车之鉴,天可汗只要有顾虑,就会有人劝谏,如此东征之事依旧只是泡影。”

温彦博老先生看起来是个悲观的人,从他半辈子的遭遇来看,他确实应该悲观,他经历的人生起伏太大了。

有时候悲观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至少能够想到最坏的结果。

“有老夫说的这些,你又如何以为?”

张阳盘腿坐着,双手揣在袖子里低声道:“首先高句丽发生了内乱,李义府必定身陷其中,我外交院不会袖手旁观,且大安在辽东厉兵秣马已经有三两年,手中兵马不说上万,也有三五千,只要指挥得当,扫平高句丽这种事情在下以为不在话下。”

温彦博再道:“大安身在辽东,自然不能视高句丽动乱而不顾,他私自带兵攻打高句丽,更只是一个长史罢了,擅自出兵冲撞高句丽,朝中问责,不论是骊山县侯还是外交院都难辞其咎,虽说你的人头不会落地,但外交院的一切权柄皆会旁落,多年经营毁于一旦。”

天色逐渐阴沉,一阵信风吹过,单薄的衣衫猎猎作响,几滴雨水飘落在身上。

仆从要给老先生披上蓑衣,温彦博摆手制止他,目光盯着眼前这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尚书。

张阳神色犯难,“老先生的话语不错,可我并不想让大安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一旦动乱,消息送到关中的最快也要一个月,而李义府在这场动乱中,势必会有性命之忧,既是我外交院的官吏,大安念及同朝为官的情分,定会去救李义府,至于怎么救,要如何救?救人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另当别论。”

“大安带着兵马是为了救人,顺道拿下了高句丽的都城,那也是为了救人,又或者高句丽人皆降服,高句丽一地四郡全部易主,这也是为了救人,而不是出兵讨伐,只不过救人的途中不小心把高句丽打下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温彦博沉默良久,又道:“一席话说得有理有据,你人在长安城有多大把握能够料定高句丽会发生动乱。”

张阳放低自己的声音,“老先生,李义府在高句丽已有三年,高句丽王室与将领不和早就势同水火,李义府作为使者在高句丽难道什么都不做吗?他远走辽东的目的何在?他会以大唐使者使者的身份,在暗中煽风点火,对他来说这件事不难。”

缓缓站起身,抬头看着天,细雨洋洋洒洒落下,雨势不大,却很凉。

老先生伸手突然就抓住了张阳的手臂。

对方的力道很大,甚至可以感觉到对方枯瘦的手指。

被冷风一吹温彦博咳了两声,他缓缓言语道:“这件事光靠张大安一个人不行,他手中的兵马不够,拿下高句丽最多也只有五分胜算,老朽在中原还有一些门生,只要书信一封,也能拉出一支近千人的大军,老朽的门生也都是有远见有才学之辈,他们可以助辽东一臂之力,你以为如何?”

“咳咳咳……”

话语说到激动处,温彦博又剧烈咳嗽起来。

手腕还被这个老人家抓着,张阳点头道:“可以,但这一切都要听大安的安排。”

温彦博终于松手了,“老朽已是迟暮之前,待日后拿下了高句丽,书信一封在坟前焚烧,让老朽也泉下有知。”

老先生摇摇晃晃走了两步,还未走到轮椅前,脚步一软就摔在了地上,当场昏迷。

“老先生!老先生!”仆从跪在地上大声喊着。

顾不上雨水落在身上,张阳上前探了探他的呼吸,不由得心中一惊,“没气了?”

“救救老先生。”仆从跪在地上不断磕头,“求求县侯救救老先生。”

他这个年纪什么时候会离开人世都不奇怪。

只是突然间,短暂地停止了呼吸的老先生缓缓又睁开眼,他恍惚问道:“什么时辰了,老朽这是在何处?”

又听老先生讲话了,仆从连忙扶着他坐在轮椅上,为老先生披上蓑衣。

此刻的温彦博眼神很迷茫,她缓缓道:“这朔方怎么下雨了?”

仆从看着这一幕眼中带着泪水,“老先生这不是朔方,这是长安,骊山地界。”

“骊山?老朽怎会在骊山。”

话语说完,他又昏昏欲睡。

看老先生的状态不对,张阳对李泰喊道:“魏王殿下,送老先生去医馆。”

李泰慌张带着人快步跑来,老先生清醒了片刻,刚坐下又再一次昏睡过去,好在这次呼吸犹在。

张阳亲自背着老先生朝着骊山的医馆跑去,现在的医馆早已不是当初的独门独户,骊山医馆已初具规模,拥有三十余个大夫,五十余个帮衬的学徒,能够收容病人上百,乃在骊山占地三亩的大院。

孙思邈编写着药经,听到匆忙的脚步声,缓缓抬头。

见是张阳背着老先生走入房间,孙思邈皱眉起身。

一旁的仆从也就十五六的模样,他此时哭得眼泪鼻涕横流。

“你说那颉利是死是活呀……”老先生又言语了一句。

已经是神志不清了,众人神色担忧。

孙思邈低声道:“还请县侯带着人去屋外等候,让贫道好好看看。”

众人退出房间,李泰好奇问着,“姐夫,老先生怪渗人的,他这是怎么了?”

张阳走到门前,在石阶上坐下,“老先生都这般年纪了,或许是谵妄,小时候见过这种病人。”

“谵妄是何症?”

“一种急性的病症,通常会意识不清,记忆混乱。”张阳苦恼地看着漫天的雨水,天不遂人愿呀。

过了一个时辰,孙神医终于打开门了,仆从第一个走了进去,他跪在地上,低声唤着:“老先生,老先生?”

温彦博闭着眼点头,“张阳呢?”

见老先生终于正常了,仆从擦去眼泪,张阳带着李泰也走了进来。

“准备笔墨,老朽写书信一封。”

温彦博执笔一手颤抖地写着字,李泰拿过笔与纸,“老先生请讲,本王代写。”

“嗯。”温彦博点头道:“吾儿温挺,见此信如见吾,辽东大计系长安外交院,汝领老夫五百门生,携河北,朔方两地三千兵马,前往辽东投效张大安,如有疑虑且问礼部尚书张阳,若带人到了辽东一切听张大安吩咐,待高句丽所地皆数归中原,老朽一脉往后三代子孙,皆听礼部尚书张阳号令。”

“若老朽身死,不必吊丧,葬于终南山……”

李泰一封书信写完,写这种后事最让人心里沉重。

张阳站在孙思邈身边,“老先生的病情如何?”

孙思邈抚须道:“往后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需要有人照顾,也不能离开人,他年事已高,已不得再用药,往后令人照顾着,短则三五月,长则一二载,这便是命数了。”

“有疗养的希望吗?”

孙思邈一声叹息,“骊山僻静,远离尘嚣,适合老先生养病,贫道安排一两人照料他。”

张阳拱手行礼,“有劳孙神医了。”

“也只能如此了,贫道用银针刺了他的天冲穴,才能让他清醒片刻,好教他交代后事,往后轻易不能再用针,这种片刻的恢复,对他的负担也越大,只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

身后的仆从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他哽咽着又跪在了地上。

孙思邈颔首道:“你是他的仆从,也是他亲近之人,且留在这里照顾他,往后让他的亲人也来看看吧,他的时日无多了。”

“小人明白了。”

离开的时候老先生又陷入了浑浑噩噩的状态说着从前,还以为身边的仆从是他的儿子。

将老先生交给孙神医照顾,张阳和李泰走出医馆的时候心情沉重。

“姐夫,皇爷爷也会这样吗?”

听李泰突然一问,张阳解释道:“魏王殿下放心,这种病症与老人家的心理状况有关,太上皇是个乐观的人,现在身体也还硬朗。”

李泰点着头又道:“嗯,我会好好照顾皇爷爷的。”

独自一人回到骊山上,张阳的心情很不好,眼神中带着痛苦与不解,看着秋雨落在眼前,落在华清池中。

李玥放下书卷低声道:“这是怎么了?”

“我见到了温彦博老先生,只是老先生突发重病。”张阳长叹一口气,“媳妇啊……”

“嗯。”李玥应了一声,挽着夫君的手臂,纤细的手指帮他整理好有些散乱的鬓发。

夫妻俩相互依靠坐在躺椅上。

张阳低声道:“有时候我也想过就这么做一个富家翁,但见过每一个老人他们都在劝我不该无所事事,他们总觉得我应该背负社稷,我应该为了社稷挺身而出。”

李玥温柔地笑着:“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有人能够治世,有人能够领军打仗,只不过老先生的遭遇让人有所彷徨,当一切都平静下来,在风吹雨打中,坚持初心。”

要做个心怀天下的人很累,张阳看着眼前的雨景,沉默着一言不发。

雨势越来越大,就这么躺在屋檐下,还是会有些许雨水落在身上。

见了温彦博之后,辽东这件事就像是使命一般落在了自己的身上。

王珪也好,温彦博也罢,这些老先生也是**凡胎,即便是早已年迈重病缠身,他们依旧不忘自己的坚持。

这些人活着就像是将家国天下扛在了肩膀上,温彦博到现在还在牵挂着辽东,牵挂着留在高句丽的那些将士尸骨何时能够归乡。

王珪牵挂着那几家古老的世家门阀何时会不再荼毒中原,他老人家能辨清浊,能疾恶,能奖善,志向深沉,不重名利。

让李世民广开言路,事后接任高士廉官拜侍中,修订了《五礼》又因年迈退出了朝堂。

即便是离开了长安,他还要心念着世家之事,科举之事。

到现在才觉得,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已是贞观十年,这片大地也已经焕然一新。

这两位都是固执的老人,固执到不可理喻,张阳心情无以复加地沉重,困倦之意袭来,看怀中的媳妇已经睡着了。

夫妻俩像小时候那般,一起躺在躺椅上。

都不是小孩子,又显得这张椅子很挤。

今天暂更一章请个假。

欠着的更新,会找时间补上的,算上盟主欠着的更新,再加今天一共八章。

嗯,会找机会补更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