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四百九十三章 我一人一个官邸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四百九十三章 我一人一个官邸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这个时候王公公也回来,安静地站在一旁。

李世民拿出一块牌子,抬首道:“带张侍郎去看钱库与粮库。”

王公公双手接过玉牌,“张侍郎请随老奴来。”

临走的时候还听到陛下和房玄龄商量着这一次官吏的分配。

大唐还年轻,天可汗也正值壮年。

陛下正是最发愤图强的时候,朝中大小事都要看着,科举新选任的官吏还要陛下一个个过问一遍。

王公公走在前头,带着笑容,“想来尚书省如此多的事情,张尚书一定忙得不可开交。”

张阳揣手走在一旁,“当下还能应付,让宫里的孩子们,还有家里和村子的人一起帮忙。”

王公公的老脸上都是笑容,“这或许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王公公说笑了,不过是人多力量大而已。”

从宫里一路走向一处僻静的小道,张阳看着周遭的情况,这里是武德殿的后方,还有不少侍卫看守此地。

再从小道走下去,这里是皇城与承天门的交界处,一路走来很明显这里的侍卫更多。

看守这里的正是李君羡。

王公公拿出玉牌,“这位便是新晋度支郎,以后便由张侍郎看管了。”

见到张阳,李君羡的眼神异样,躬身行礼,他也不言语就让开了路。

王公公按出一把钥匙,“这是钱库的钥匙。”

张阳双手接过,“那粮库的钥匙呢?”

王公公耐心解释道:“粮库有不少,在长安城就有六处粮库,有不同的兵马与人手看守,至于粮食存放的情况届时会有人送来的。”

张阳稍稍点头,走到钱库的门前,拿起老旧的大锁。

钱库看起来并不大,取下锁打开门,内部是漆黑一片,张阳不禁退后两步,“王公公,在这里该不会埋伏着刀斧手,等一进去,这些人就将在下大卸八块。”

王公公点燃一盏油灯,“张尚书又在说笑了。”

他便提着油灯走入钱库。

张阳犹豫好一会儿,确认没有埋伏这才跟上脚步,内部的蜡烛被依次点燃,眼前也逐渐亮堂,从走入门中石阶一路往下,有点像地下室的感觉。

但又不是完全沉入地下。

门外守卫森严,怕是不长眼的老鼠路过都会被当场宰杀。

等这里的蜡烛都点燃,才看清眼前的景象,钱库中空荡荡的,有一两个篮子中装着一些金叶子。

王公公解释道:“这都是以前留下的,陛下逢年过节赏赐一些。”

还有三两个木桶,打开盖子其中就放着银饼。

还有一大堆的铜钱。

看张阳正敲打着墙壁,王公公一脸无言,“张尚书,你这是做什么?”

张阳清了清嗓子,“老王啊,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暗道?”

王公公诧异道:“何为暗道?”

“就是我按动这里的一块砖石,墙体内便会有锁链声。”张阳绘声绘色地讲述,“接着这里就会打开一扇石门,其中放着更多的金银钱财,是这样的吧。”

王公公疑惑道:“张尚书说的是机关术?”

“都是一个意思。”

看张阳还摸索着墙壁,王公公叹道:“别找了,修砌这里时老奴也在场,没有什么暗道暗门。”

“我不信!朝中就剩下这么点钱了吗?”

王公公都快哭了,“张尚书,莫要闹了,朝中的银钱就在眼前了。”

张阳拿起一根棍子,还往顶上捅了捅确认,还在确认有没有机关暗道。

王公公神色木然,目光已经呆滞,此刻无言以对。

张阳将地上的砖石都踩了一遍,确认真的没有机关之后,这才作罢。

“朝中怎么都穷成这样了?”

“这还是这两年年景好,朝中才能攒下这些银钱。”

张阳拿过王公公递来的账册,看着上面的银钱数目,铜钱一万五千贯,银饼作价六千贯。

满打满算整个钱库有银钱三万贯。

走出钱库的心情是复杂的,骊山的库房都比这个钱库来得富裕。

张阳重新将钱库上锁,王公公一路赔笑着,“本来去年各地的赋税收上来,朝中还有富余,不过为了防止谷贱伤农的事情出现,朝中几度拿不出银钱来收粮,这才让朝中能够在粮食富足的时候收粮,粮食不足时,能够拿出来赈灾。”

“这也全靠骊山可以驰援朝中,陛下时常都会说起这件事,说的时候很是感慨。”

“是吗?陛下难道不是觉得我们骊山富裕,想要带兵来打劫吗?”

王公公的笑容越发尴尬,“张尚书这是说的什么话,陛下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

走回尚书省,李安俨早早就带着人来这里修缮官邸。

李丽质带着一群孩子也在整理账册。

“姐夫,昨天整理出来的一些账册,怎么不见了?”

“我拿去家里了,让你皇姐帮忙。”张阳脱下官帽解释着。

高阳和东阳两个小丫头还坐在一旁,双手捧着蛋糕小口小口地吃着,像极了松鼠。

贞观九年到了七月,科举刚结束不久。

经过朝中核算,各地的官员补充依旧不够。

尤其是地方上,各地的老士族老乡绅的话语权太大。

想要打破这个情况,朝中就必须培养出更多的年轻有冲劲的官吏。

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一批批新封的年轻官吏离开,长安城他们要前往朔方,蜀道,江南,潼关,范阳……

李世民不希望世家的势力越来越大。

如果不趁着当下打压这些大族,往后让门阀恢复了元气,想要对付他们便更难。

长孙无忌也一直用着自己的方式,来消磨世家的力量。

这种方式相对温和,倒是惹得魏征诸多不满,就怕这些年轻官吏也成了世家的附庸。

对付士族当用雷霆手段。

说到底魏征这老人家还是很刚的。

朝中再次张贴了告示,明年五月再开科举。

接连两年的科举,朝中给了天下一个决心,科举并不是陛下偶尔举办的恩赐,而是每年都要进行的大事。

裴行俭这些天跟着张大象处理眼前的各项要务,除了见不到礼部的上官,也就是尚书张阳,要处理这里的众多事务,对他来说并不难。

有了狄知逊和裴行俭这两个得力助手,张大象压力减轻不少。

而薛仁贵也带着柳氏来了长安城。

期间遇到一些波折,尤其是柳员外不甘心,联合地方官府阻挠。

外交院行事向来强硬,与之发生了冲突。

要说读书写文章,薛仁贵不擅长,但打起架来这个家伙倒是以一当十。

面对近百个地方官兵,愣是给对方打怕了。

这件事最终是河东裴氏出面,这才将这件事谈妥,而薛仁贵也成功娶到了柳氏。

人带到长安城之后,薛仁贵的本事在外交院传开,许敬宗大手一挥,将整个外交院的护卫总领都交给了薛仁贵。

虽说没有朝中正式的官职,至少在长安城也有个体面的职位。

一直到了七月,皇宫中。

李世民悠哉的喝着茶水,他发现把朝中的财权交到张阳手里,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立政殿内空荡荡,这些孩子都去尚书省帮张阳整理账册了。

“这个张阳也真是胡闹,怎么能让孩子们整理账册。”李世民吹拂着茶水上的茶叶,“若是出了什么差错,到时满朝的文臣武将都要朕处置这个小子,最后他还不是求着要朕放过他。”

嘴角飘过一抹笑意,想着那个场面一时间没忍住,又笑出了声。

“孩子们又长高了,都已经入夏了,衣衫又要再重新做。”长孙皇后苦恼地整理着一些绸缎,“丽质穿不下的衣服可以高阳和东阳穿,就算是这么轮着穿,衣服也还是不够。”

皇后自己都没有几身衣服可以换,在立政殿都是皇子和公主们的衣服。

在陛下的身边坐下,长孙皇后低声言语道:“也不知道青雀和父皇在骊山如何了。”

想来今年避暑的地方还没定下,李世民低声道:“张阳说得也没错,朕不能再这般铺张浪费了,今年就去骊山避暑。”

作为陛下的妻子,也是皇后,心中明白仁寿宫改为九成宫,也已经修缮好了。

那座行宫就在天台山,也一直没有去住过。

陛下心中一直都惦念着。

尚书省内,主要的承重房梁柱子不动,要修缮起来也容易,李安俨离开的时候还把正堂前的院子也打扫干净,杂草都给清理干净了。

张阳看着表格上的数字,眉头紧锁,自贞观元年到现在的账目有了眉目,亏损和支出情况都写在表格中。

李丽质仔细写着账目,终于把最后一册的账目整理完,她放松着手腕,“姐夫都写好了。”

张阳打开确认了一遍,“带着弟弟妹妹去休息吧,等宫里的冰块可以取出去,我给你们做冰沙吃。”

看着已经睡得东倒西歪的弟弟妹妹们,李丽质将他们叫醒领走。

六百册卷宗,经过半个月的整理汇总到了自己手里就有这么厚厚一册。

这就是眼下朝堂的经济情况。

张阳将地上的账册都整理好,放在书架上。

尚书省空荡荡,独自站在正堂,听着自己的呼吸声走出门,关上厚重的大门。

院子里还有一些李安俨留下来的石料和木材,张阳捡着地上零碎的石料和木料,再扫一遍地。

正是众多官吏下差的时候,魏征路过尚书省正好看到这副景象,张阳一个人扫地,整理着这个废弃已久的官邸。

他还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后襟因为汗水已经湿了一片,后背湿漉漉一大块。

看他辛苦的模样,魏征心头触动,在朝中寒门子弟多能吃苦,办事勤快。

反之有些权贵子弟办事倒是懒散。

张阳走出院子抬首就见到站在院外的郑公,一边关着门感慨道:“总算是把这些账册都整理好了。”

“长孙无忌应该给你安排几个文吏。”

张阳锁好门,“每天一个人来,一个人走,一个人一个官邸,这样的日子也不错。”

魏征抚须道:“你倒是能够欣然自处。”

“要是人多了,我反而觉得更忙了。”

“将来你还是要回到中省终归是要取缔。”

“我总要养老退休的。”

这话听着又觉得不意外,魏征摇头啧舌,“今年夏收就要到了,去年有骊山驰援社稷,今年朝中还能应付吗?”

一老一少走出朱雀门,张阳脚步稍停,“总会有办法的。”

告别魏征,张阳走向朱雀大街一侧的小巷。

家中,李玥正给孩子喂着粥,见夫君回来了,她递上账册。

张阳捏了捏女儿白嫩的脸蛋,小清清还有些抗拒,小小的眼睛里甚至有了些许嫌弃。

伸出大手,再往她脸上揉了揉,惹得这个孩子伸手想打,却又造不成什么伤害。

“孩子执拗劲,这是随了公主了。”王婶在一旁讲道。

对照着眼前的三份账册,朝中还有余钱三万贯,张阳琢磨道:“按照往年的收成,这一次朝中要收的官粮至少需要多少贯钱?”

李玥继续给孩子喂着粥,“关中一带今年要收三万石的粮食,加上赋税该收的俸禄,去年赋税一千六百万石,今年秋后朝中的粮食多半在两千万石左右,按照八钱一斗来收粮,就算是应付关中的粮食就需要准备三千贯银钱。”

摆在夫妻俩人面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今年的收粮事宜。

以朝中三万贯的银钱,应付收粮还显吃力,别说还欠着这么多的俸钱还未发放。

李玥又道:“朝中给俸禄除了禄米还有银钱,都是混着给的,一来为了这些朝中官吏拿了粮食去市面上转手卖了换银钱,一旦数量多了势必会影响粮价,像赵国公这等公卿之位的俸禄就是七百石。”

粮食的价格影响民生,谷贱伤农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尤其是在粮食丰收的前期,决定不能让粮食的价格降下来。

这就要看朝中的经济实力了。

夜里,夫妻俩想着对策,首先朝中这三万贯肯定是不够的,骊山可以再拿出五万贯,可以驰援朝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