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四百一十三章 城前对峙靹踭鑗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四百一十三章 城前对峙靹踭鑗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又瞧了一眼,媳妇她正在专心地看着书。

从数术的爱好转移到了天文,这几乎是她每天饭后必须要钻研的内容,就差每天晚上不睡觉,夜观天象了。

深夜,夫妻俩躺在床榻上。

张阳低声问道:“小东西有动静了?”

李玥仔细感受了一番,“好像有又好像没有。”

“真的假的,我怎么感觉不到。”

“又不在夫君怀里,怎么可能……”

夜里,夫妻俩正窃窃私语,“夫君不要闹了,明日一早还要给孩子们上课。”

“导数题你是不是已经算出来了?”

李玥看着夫君的脸,眼神躲闪。

房间里传来一阵笑闹声,李玥服软道:“已经会算了。”

她红彤彤的脸在被褥里半蒙着,双手抓着被褥,“只是知道要怎么算了,可我不想算出来,我怕算出来之后,夫君没什么好教我的了。”

“怎么可能,你要学得多着呢,等你学会了要教给我们的孩子,比如说科学,物理,我还要教他们化学和地理。”

说完张阳这才吹灭了油灯。

早晨,张阳睡醒的时候,李玥穿着单薄的睡衣正坐在桌边书写着。

她的睡衣和里衣都是用上好的丝绸布料,像是一层纱又很朦胧。

张阳看向窗外,今天的天色有些阴沉没有阳光,看起来要下雨,华西秋雨就要来了。

写完之后,李玥坐在床边,将一卷纸打开,“夫君看看对不对。”

导数是根据函数的线性来推算,在一个函数无限接近于零的时候,推算出变化率,现在李玥这个推算的公式就是导数的定义式。

也是一种常见函数的求导公式。

李玥坐在床边低着头,摆出了一个任由说教的姿态,这件事瞒了这么久她心中满是愧疚。

“什么时候算出来的?”

“夫君出题的半个月后就已经推算出来了,只不过之前还不确定,自己暗自算了许多遍之后,就能把这个导式推论出来了。”

张阳定睛看着自己的媳妇,天赋这个东西不服不行。

“看你认错态度这么诚恳的态度,我的零花用度是不是可以涨一下,要求不高一天六十文。”

“不行!”李玥很当即回道。

“什么不行!谁让你一直瞒着的。”

“我还是想夫君教我……”

“……”

“呀!”

房间内又是一阵吵闹,直到敲门声响起夫妻俩才停下。

“公主殿下,孩子们都到了。”

李玥整了整自己的发髻下了床榻,又把自己的衣衫整了整,“嗯,知晓了。”

说完话,她瞪了一眼张阳,仔细打理着自己。

夫妻俩穿好衣衫,洗漱一番,张阳这才去打开门,站在门外的婶婶让孩子们进入院子。

“都吃了吗?”张阳瞅着这群熊孩子。

“还未用饭。”李治先说道。

“姐夫,我想吃葱油鸭。”

这话是高阳讲的。

看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走进家门,这可是一群小魔王。

张阳摇头,“葱油鸭中午再吃,先给你们做顿早饭,吃葱油蛋。”

“我要吃葱油饼!”

也不知道是这群孩子中的哪个开口,都是李世民的娃,也不知道都有哪些人生的,一个个嘴上不停地讲话,好像永远有用不完的口水。

有两位婶婶和小武帮着李玥整理一些给孩子们看的书卷,李玥开始讲课的时候,他们这才安静下来。

张阳走入自家的厨房,二十多个孩子的早饭是个费力气的活。

将一大桶的稻米煮上,再准备今天的菜色。

骊山全村上下包括蓝田县在今天早晨把所有的麦子都收了上来,交给蓝田县筹集赋税,各家就可以拿回去了。

骊山村是集中生产,可以将粮食全部放在一个仓库中,再给自己拿回去够用的粮食,多余的粮食放满了六个仓库,上官仪再把银钱交给村民。

李世民看着这个过程问道:“你们将粮食收上来,是准备储存?”

上官仪解释道:“一来为了赋税,二来粮食打磨成米面还可以另做打算,每年都能存上不少。”

说着话指向后方数十个小仓库,上官仪介绍道:“往年的粮食也都存放在这里,当然这些都是以备不时之需,再多余的会卖到长安城。”

李世民思量着,“惠及一方乡民,都是好手段。”

上官仪给李世民介绍着现在村子里的治理办法,大家都是一个集体,各家的工钱也除了粮食还有工厂的收入都是按劳所得。

李世民还算了算,除了男子出力气,女子做工还能为家里多增加一笔收入,按照上官仪讲述,每家每户夫妻俩皆在劳作,一个月每家能够得到至少一百钱的收入,这要是放在别的村县都是不敢想的事情。

上官仪又讲了村子里的嫁娶方略,听得李世民又好笑又觉得有意思。

“让陛下见笑了,这等嫁娶方式也是闹出了不少笑话,让周边村县的人也指指点点,倒是孙神医很赞同这种做法,女子过了二十岁嫁娶,才是最好的年纪。”

这让李世民想起了丽质的婚事,这是皇后现在担忧的,又不想她早早出嫁。

上官仪又道:“县侯对此一直坚持己见,穷人家早早就将女儿嫁出去了哪儿能等到二十岁,这是村子面对的难题,二十岁还没出嫁的女子挺少。”

“朝中一起提振人口,张阳这般做法岂不是反其道而行?”

“陛下,其实也不见得是反其道而行,今年骊山成家男子有六户,嫁娶与年龄无关,有关的只是世俗之见,娶一个二十岁的女子与十五的女子本就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我们骊山男子女子成婚,更在乎双方看法,不会强娶。”

说到这里,上官仪叹道:“当然今年来骊山入赘的也有三户,谁让我们骊山富裕呢。”

和上官仪交谈了许久,李世民对这个当初从弘文馆出走,来到骊山跟着张阳的人,把一个破落村子经营成如今这般。

张阳一个人肯定办不成这么多事,一定有人在帮助他。

现在李世民确认了上官仪的能力。

骊山富庶,以小见大,李世民也认识到骊山的这种做法只适合在这种小地方,小村子。

这要是放到地方的州府等大地方,不仅没有太大效果,也可能反受其害。

这种集体作业,按劳分配的方式倒也值得钻研。

七月,整个长安城都显得很沉闷。

宫里,李承乾执笔在一份份奏章上书写着,此刻的他汗流浃背,时不时要停下笔来擦去额头的汗水。

太监端着一碗凉茶而来,“太子殿下这是去暑的茶水。”

李承乾拿起茶碗一饮而尽,“这些已经批阅好的奏章拿去中书省。”

“喏。”

又是擦去汗水,李承乾喝着苦口的凉茶目光又看着一份奏章,这是洛阳发来的奏章,说是洛阳一带建设了一个新的楼阁,出入这处楼阁的人都是身份显贵的人。

而且地点就是父皇之前赐予青雀的一片藕地。

心中好奇,洛阳的官吏怎么会递交这种奏章,就算是李泰的地方出入显贵之人,只能说是青雀有结交权贵子弟之心?

这倒是没什么,只是年轻一辈的事情。

就算是这件事到了父皇面前,父皇也不会太在意。

更算不上是国事,李承乾书写让洛阳抓紧田亩赋税的统筹便把这份奏章给打了回去。

又一个中书省文吏匆匆而来,“太子殿下,阿史那杜尔从西域回来,还带了西域四镇的国主,并且有印信与国书呈上。”

想着牛进达和李大亮将军也都回来了,阿史那杜尔在去年春天的时候便受父皇旨意前往高昌,之后又转战去了西域,算着日子也该回来,甚至从日程上来说还回来晚了。

长孙无忌也快步走来。

李承乾此刻正摇摆不定,见长孙无忌来了,犹如见到了救星,“赵国公可知阿史那杜尔已经到了城外?”

长孙无忌躬身道:“臣也知晓了。”

“不知赵国公以为此事该如何办。”一边说着话,李承乾还用布巾放在冰水中浸湿,这样擦在脸上还能凉快不少。

长孙无忌回道:“臣以为此事先交由外交院承办,将阿史那杜尔安顿在驿馆,等外交院将各项事宜承办好之后,再向太子殿下禀报,朝中再做决策。”

李承乾点头道:“赵国公说得在理,不过外交院迎接阿史那杜尔事宜让中书省官吏在旁作好记录,孤要过问许敬宗。”

“臣这便去安排。”

私下里李承乾还是愿意叫长孙无忌一声舅舅,在宫里正式的场合还是要以赵国公称呼。

李承乾想到了外交院处理事情的方式。

以前倒也不觉得,现在站在父皇的立场看外交院,一直以来张阳主持外交事宜手腕都是很强硬的,这个时候李承乾还是担忧事情会不会出现意外。

突厥虽说大势已去,但形势依旧严峻。

尤其是颉利战败之后,阿史那杜尔所部并没有元气大伤,反而是保留了自己的实力。

这支兵马也不容小觑,此刻李承乾也深刻体会到了父皇这个位置的为难。

徐长吏与张阳不同,他更多的时候会给予一些告戒。

更不像张阳那般敢于作出决断。

长安城外,许敬宗和张大象一起站在城门口迎接阿史那杜尔。

一队战马朝着远处而来,等在这支突厥兵马在城前停下,为首的阿史那杜尔正在打量着四周。

这位突厥的铁勒此刻满面的自傲与不屑。

许敬宗朗声道:“还请铁勒下马,入城。”

阿史那杜尔还坐在马上,抬着下巴眼神阴翳,黄褐色的脸上写满了不信任与猜忌。

“请铁勒下马!”

许敬宗这一次大声喊着。

杜尓拉着缰绳丝毫没有要下马的意思,嘴上不知道说了一句话什么话。

许敬宗小声问向一旁的文官,“他刚刚说什么?”

“他说他只向真正的英雄好汉下马。”

许敬宗迟疑道:“他的意思是说本官不是英雄好汉?”

文官也是尴尬一笑。

城门前,外交院众人与阿史那杜尔相对而来,对方坐在马上一直都没有要下来的意思。

又是一匹快马赶来,来人把一卷书信递给许敬宗,“这是县侯交代话语,还请许侍郎过目。”

许敬宗拿过这卷书信看了起来,而后收起眼神多了一些果决,大喝一声,“来人!”

城门前的将士上前一步,“许侍郎有何吩咐。”

许敬宗指着眼前的战马喝道:“将马给本官砍了!”

这话让他人都有些迟疑,“当真要如此?”

“就在城前!一个突厥的铁勒敢在长安城前叫嚣,谁给他的胆子,砍了!”

一声令下,几个士卒冲上前。

阿史那杜尔还没反应过来,刀光一闪,刀口捅进马腹横切一刀。

战马摔倒在地,扬起一片尘土。

等尘土散去,阿史那杜尔先是狼狈地站起身,他看到自己的战马倒在血泊中,甚至都没有完全咽气。

对草原上的人来说,战马犹如他们的亲人。

阿史那杜尔怒火中烧,提着刀就要冲向眼前几个士卒,几人一番交手横刀与草原的弯刀碰撞。

不到片刻阿史那杜尔便被押倒在地。

而后跟随阿史那杜尔数百个突厥人拔出横刀,拉起缰绳,战马扬起了前蹄就要冲向长安城。

“放肆!”城内传来一声大喝。

李道彦带着兵士冲到城外,立刻挡在城前,而城墙上已有大批士卒张弓搭箭随时射死城下的突厥人。

冲出来的兵士手中都拿着大陌刀。

天空阴沉沉的一场秋雨就要落下,城前双方剑拔弩张。

见到李道彦,阿史那杜尔先是有些意外,他们之前一起在西域征战过,他大声用突厥话叫嚣着。

张大象也看不下去了,问道:“他在说什么?”

“他说我们杀了他的战马,要我们偿命,来抵他的战马。”

“突厥都成这般,这突厥的铁勒还这般桀骜,看来阴山一战还是打轻的。”

李道彦打量这些突厥人,再看阿史那杜尔,“杜尔,这长安城前还不容不得你放肆。”

“你不是在吐蕃?”

听杜尔说关中话了,这让许敬宗很是错愕。

李道彦回道:“吐蕃已归顺,自然回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