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耽美同人 > 赤色黎明 > 四十八章_159

赤色黎明 四十八章_159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3-12-26 02:42:09 来源:顶点小说

“这些刁民就不怕王法么?”南宫县的周县令在衙门里面气得浑身发抖。但是被人堵在衙门大门口,就这么持续下去,以后自己这县令还怎么当啊。

“外头到底有多少人?”南宫县县令问道。

“大人,我看外头至少得有二百多人。”衙役回话的声音不敢太高,生怕刺激到这位县令。

“嘶!”县令觉得有种类似于牙痛的感觉。不用讲,肯定有人在背后捣鬼。“先弄明白到底是谁在背后指使!”县令大人命令道。

有些时候就是县令这等百里侯也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南宫县县令突然发现几百个泼皮闲汉们能一条心,这也非常难对付。衙役们想出门打探消息,一开门就见到门口站满闲汉,他们喊着:“日子过不下去了,要造反了。”根本不让衙役们出门。

“你们要造反么?”衙役喊道。

“我们就是要反了!”闲汉们对着喊。

面对这样的滚刀肉,衙役们也实在没有办法。手里拿着家伙,衙役还真的不敢打出门去。不然打出门,那就只好回来。向县令大人禀报了事情之后,县令大怒。这也欺人太甚了。

“来人,本官亲自带着你去看看。若是本官一声令下,你们就给我打出去。”县令大人喝道。

这次一开门,闲汉们还是在门口。瞅见县令大人的官服,闲汉们又是一通吵吵,“活不下去啦,造反啦!”听了这些话,县令脸色阴沉,正准备让衙役们打出去,却见两个人挤到了门口。县令大人的手本来举起,指着闲汉。一见挤到门口的这两个人,县令的手指哆嗦着,阴沉的脸色几乎要气绿了,“把这两个混帐给我拉进来。”县令大人对着衙役喊道。

两人被拉进大门,然后门哐一声就关上了。衙役们拎着家伙正准备等着周县令发话,却见周县令直接冲上来,对着两人每人先来了一脚。他边踹边喊“造反?真反了你们了。”

两个青年挨了一脚却也没有丝毫怨言,倒是都笑嘻嘻的开了口,“舅舅大人好。”“老师好。”

这话一出,衙役们都很诧异。周县令对衙役们摆摆手,“你们下去吧。”说完之后,县令余怒未消,又对着两人各踹了一脚。这位周县令是河北巨鹿人,被他踹了的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庞梓,曾经跟着这位周县令读过几个月的书。一个却是周县令的外甥,庞天硕。庞梓和庞天硕是远房的堂兄弟。

看到这两个混小子居然给自己玩这手,周县令气的几乎是气乐了。带着两人进了书房,县令大人开口就骂道:“景老哥怎么就有你们这样的亲戚呢?”

“老师,我这是没办法……”庞梓说道。虽然只在周县令那里读了几个月书,但是庞梓还是不敢对老师造次。

周县令盯着庞梓看了一阵,却没有继续骂下去,“造什么反?我开个押票,以后你领着这些闲汉们给人押货去吧。”

这本来就是庞梓这次行动的目的,他本以为还得有些波折,没想到周县令竟然如此轻松的答应了。这让庞梓喜不自胜,“多谢老师了。”

周县令却正色说道:“我却只帮你这一次,以后若是出了其他的事情,我可只能公事公办了。”

也就这样,庞梓得到了押票,开起了镖局的生意。

每次想起这次的事情,庞梓都是觉得幸运。其实周县令平素是个很严肃的人,能让他这么痛快的出力帮忙,实在不是容易事。

“星台先生在么?”进了自家院子,庞梓就喊道。

“陈先生不在。”出来应声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家伙。

“他又去饲养场了?”庞梓问这孩子。

“陈先生去农会了。”

在庞梓得到镖局的押票之后,陈天华则在高家寨办起了第一个农会。第一批农会会员都是参加了饲养场的农民。在那之后,陈天华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农会里头,庞梓也已经习惯了。

为了今天去何家村收买人心,庞梓从前天开始,就从饲养场弄走不少鸡鸭和猪,虽然准备马上就回南宫县,但是庞梓觉得还是要在走之前和陈天华打个招呼,感谢一下。如果不是陈天华饲养场办得好,哪里有这么多牲口家禽让庞梓用呢?想到这里,庞梓起身出门,往饲养场找陈天华去了。

从去年到现在,陈天华在河北待了几乎一年。由于学了陈克交给的汉语拼音,现在他的口音里虽然还是有着浓厚的湖南味,但是说出来的话河北人都能听的懂。

此时,陈天华正和其他饲养场的人员一同在蚯蚓田里面整理肥料。拎着锄头熟练的干着工作,也就说,把由草秆,猪粪、鸡粪沤好的腐殖物盖在已经整理过的蚯蚓田上面。秋收之后,秸秆这些东西都不缺。铺一层沤好的东西,再铺一层麦秸和高粱秆,再撒上一层土,再覆盖一层腐殖物,再铺上秸秆和土。每个在蚯蚓田里面的工作的百姓都带着口罩,即便如此,刺鼻的味道依然熏得眼睛有些睁不开。

被陈克留在河北的时候,陈天华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未来的工作会非常艰辛。但是与陈克分别前的长谈中,陈克给了陈天华三个建议,一就是不要向百姓宣传什么打跑外国人。老百姓根本不关心这种事情。二就是一定要明白,现在的问题是要发展生产力,让百姓们能够多生产出吃的来。三则是要组建起真正属于老百姓的组织――农会。

陈天华对陈克可是非常佩服的,既然陈克这么说,陈天华就真的去贯彻陈克的三条建议。其实陈克只是听说过陈天华的大名,因为历史上陈天华在1905年自杀,所以对于陈天华的“可能性”,陈克并没有概念。这也是陈克为什么要把陈天华留在河北的原因。陈天华是个能看到当前表面问题的人,能提出比较深刻问题的人。至于如何找到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办法,陈克身为后来者,他对这时代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极低。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将旧有的一切秩序粉碎,在中国将重建一个新的秩序。这样才能够拯救中国。任何改良主义都是扯淡。

陈克一直很不解一件事,工业化时代与农业时代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社会情况。为什么总有人身处工业时代,然后死抱着农业时代的那些“温情脉脉的面纱”不放手呢?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界,这种傻瓜依然层出不穷。这帮人基本上都自称“公共知识份子”,绝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尊崇的不过是中国农业时代那种“读书人”的地位。认为自己认了些破字,读过几句酸文。就可以高高在上了,天生的应该享有权力了。这帮人多数推崇什么“民国范”。

所谓的“民国范”的民国,就是这种读过些书的“公共知识份子”在社会中居于高位的时代。这些21世纪推崇“民国范”的无一例外,都是些自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的家伙。

由于陈克对陈天华很有好感,但是既然没有陈天华1905年后在历史上的痕迹,陈克就必须让陈天华证明他自己不是这种“民国范”。因为陈克其实有一个很认真的想法,如果他当了权,这些“民国范”的前辈们根本别想拥有一丝一毫的政治权力。哪怕是橡皮图章的政协会议,陈克也不会给这帮人任何机会。所以陈克非常希望陈天华能够经受这样的考验。

当然,这也是陈克不知道1906年安徽会有这么一次大水。在灾区,陈天华绝对能够经受更加严酷的考验。如果知道的话,他就会把陈天华给带去安徽了。

陈天华并不知道陈克的真实想法,他只是知道陈克让他在河北实践一条非常辛苦的革命道路。利用已有的社会矛盾发动革命这种事情,陈天华参与过。但那都是社会中层对满清政权的不满,这些人或者出于义愤,或者因为长期积累起来的经济矛盾。

在河北,陈克要求陈天华研究一下底层百姓对革命的需求。百姓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的革命需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告诉百姓一个事实,如果不革命,他们永远没有未来。

陈天华问及陈克,怎么与百姓打交道的时候,陈克只说了一句话,“和老百姓一起干活”。

现在陈天华就在努力干活。陈天华家境虽然贫寒,但是他父亲是个读书人,所以陈天华本人倒也不缺书读。后来读书读的好,有人出钱相帮。他就继续深造,甚至能够出国留学。农活对于陈天华并不是太习惯。至于陈天华主营的饲养场,那就更不用提了。这是陈克模仿21世纪的饲养场弄来的一个模式,对饲养场管理模式的理解上,双方就有近一个世纪的差距。

所以工作自然是非常辛苦的,有了庞梓的帮忙,陈天华首先把村子周围那些盐碱或者湿洼土地所有者给聚集起来。这种地都是烂地,有这种地的人都不是穷人。因为这些地都不怎么产粮食,如果是穷人的话,这些地肯定早就出手,卖了钱买好地,或者干脆换地。

陈天华不缺钱,由庞梓出面牵头,以一年五十两银子的租金,二百多亩连成大片的“烂地”被一次性包了下来一年半。有了地,就得有人伺候,还是庞梓出面,村里面那些缺地、无地,或者被强行夺佃的百姓被安排过来劳动。

这个饲养场很快就成了周围十里八乡的笑柄。有人居然养蚯蚓,还专门用砖修了些操。大家都笑话陈天华这些人,光这些砖钱,养蚯蚓一辈子都赚不回来。想挖蚯蚓,直接去地里挖不就好了,何必费这么大劲呢?

别说第一次接触这种人工饲养蚯蚓的百姓,就是只看过陈克写的书的陈天华也是心里面惴惴。但是他就是凭了对陈克的盲信,按照陈克写的书上的东西坚持下来的。直到两个多月后,初步掌握了蚯蚓繁殖规律的陈天华终于从村民手里开始开始购入第一批鸡娃、鸭娃和小猪。又过了一个月,附近村民惊恐的发现,陈天华领导的饲养场养的鸡长的极快。都是一多月的小鸡,饲养场的鸡鸭就比其他家的鸡鸭大了一半出去。

于是自然有人来打听,得知这些鸡鸭都是以蚯蚓为食,而是几乎是以蚯蚓为每天的主食才得到的效果。知道了这个“秘诀”的村民们却只能摇头了。村民们会在雨后蚯蚓经常出没的时候抓些蚯蚓,捞些鱼虾作为鸡鸭饲料的补充。大家养过鸡鸭的都知道,这些蚯蚓和小鱼虾偶尔弄些可以,若是天天专门去弄,是极为不划算的。

而陈天华办的饲养场,大规模的饲养蚯蚓,活蚯蚓用来养鸡鸭和猪之外,还在专门挖出来的鱼塘里面用来饲养小鱼虾。所以这些村民单独去自然环境里面捕捉非常不划算的东西,在陈天华这里通过人工饲养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实际上陈天华仅仅是把知识带到了农村,经过组织,稍微利用了一下这里的资源,就得到了极大的成果。

在1906年,如果有人一天一个鸡蛋或者鸭蛋。五天吃一次鸡鸭鱼肉,这得是多大的门户才能做到的呢?在饲养场的贫苦百姓基本上就实现了。

如果是普通人,能够做到这样的成绩,让百姓过上如此日子,自然会志得意满。陈天华实际上也是个普通人。他没有志得意满的原因很简单,陈克给他留下的计划书里面专门对这个阶段的情况进行了论述。到了现在,陈天华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做“工业化生产”,什么叫做“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而进行的生产,而“工业化生产”是以“交易”为目的进行的生产。虽然小农经济也会养鸡、养鸭、养猪,那都是附带的。陈天华亲自搞起的这个饲养场是以生产出更多家禽和牲口为目的。而这些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些家禽和牲口卖了赚钱。在有足够销路之前,陈天华发现自己居然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了“产品积压”。好多“鸡鸭”根本吃不了。

而凭着对陈克的一种狂热的支持,陈天华甚至强迫自己把《中国文化传承与唯物主义的兴起》这本书当中,关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变迁的那部分耐着性子给读了。

在这部分里面,陈克就是阐述“农业体系是如何在平日里和丰年中看着温情脉脉”,到了灾年就成了人间地狱的。所以陈克坚定的认为,必须用工业化制度彻底摧毁替代农业体系。例如,在农业体系中,只要有一个工业化变量的加入,立刻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因为小农经济无论如何都是无法与工业化比成本低廉的,陈克在留给陈天华的文件里面告诫陈天华。把饲养场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无偿的分给穷苦百姓是一种绝对的愚昧行径。

只要陈天华的饲养场成功的那天,实际上基本上就判了南宫县想靠饲养家禽牲畜发财赚钱农民的死刑。小农经济是绝对不可能和工业生产相比的。除了让所有农民都加入饲养业联合会,也就是农会。任何竞争都只会让农民不断破产。

陈天华还真的不太相信,因为他开始建议高家寨的百姓们加入农会的时候,遭到了“围观”和拒绝。北方人对陈天华这个南方蛮子毫无信心。众人知道陈天华是和庞梓这个不务正业的家伙一起来的。既然庞梓都不是什么好人,陈天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俗话说,敬酒不吃吃罚酒。陈天华的好心既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他就只能按照陈克提供的方法来办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南宫县的家禽,鸡鸭蛋,价格下跌了三成。南宫县本来就是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有“临清水码头,南宫旱码头”之称。商贾云集意味着消费旺盛,饲养业看着不起眼,实际上也是不少人获取钱财的一个方式。只是很多人没有感觉到而已。

而且饲养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牲口和家禽只要活着,就得吃。吃得少就会瘦,瘦了就卖不了高价钱。如果在这些牲口和家禽肥的时候杀了,肉如果不能立刻卖出去,就会变质。还是卖不上价钱。

陈天华的大倾销,顷刻就让很多家庭感觉到了危机。因为陈天华的饲养场,饲料里面蚯蚓和小鱼虾比例很高。这就意味着蛋白质与磷等含量足够。而且消耗的粮食量少得多。其他家庭饲养对于粮食的需求量高的多,别看是三成的降价,立刻就让养鸡养鸭变得不划算起来。不仅如此,如果单单以粮食看,或许用粮食向陈天华交换鸡鸭可能还更划算。

在饲养场开门第五个月的时候,终于有人上门找麻烦了。

请收藏本站:sddxss。顶点小说手机版:sm.ddxss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