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唐朝贵公子 > 第六十八章:肱骨之臣

唐朝贵公子 第六十八章:肱骨之臣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4 07:24:56 来源:大海中文

武侠网 ,最快更新唐朝贵公子 !

房玄龄直接指向的,乃是纸张的广泛应用之后,所带来的行政效率问题。

用更少的人,轻松的办更多的事,这带来的行政效率,还有官府对士民的掌控,甚至是赋税的征取,都有着巨大都好处。

说到激动之处,房玄龄红光满面,他太清楚这其中的好处了。

“陛下可知,去岁的时候,越州将一年的钱粮簿册以及兵、户、田亩等等文牍送来长安,花费了多少时间嘛?他们是自三月出发,到了五月,方才到达,来的有文吏一人,差役三人,徭役十二人,带来的文牍,足足有四口大箱子,沿途跋山涉水,搬抬如此重物,耗时耗力。而大量的文牍送到了民部,民部又不得不派出三个文吏与之接洽,又花了近半月时间,方才将越州之事理清。陛下啊,若是可以大量用纸,则事半功倍,所有的文牍,都可直接用快马直接送到京师,何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呢,这还只是其一。官府借此,还可以精简库房。可以减少文吏的浪费。陛下啊,臣之所言,不过是这好处的些许而已,将来还有什么更多的好处,臣也无法想象。”

“只是……”房玄龄眉飞色舞,神采奕奕,虽然不能得知这造纸的秘方,令他有些遗憾,可他毕竟是个目光远大的人,清楚带来的巨大好处是什么。

“只是臣可以断言,一旦可以大规模造纸,其妙用无穷,利在千秋。”

李世民眼里扑簌不定,在他的印象之中,房玄龄一直都是一个沉稳的人,而连房玄龄尚且今日都如此激动,可见自己身边的这位肱骨之臣,已经激动到了何等的地步。

李世民也不禁激动起来。

文治武功啊,凭着这个,朕的文治,便可更近一步了。

李世民眉飞色舞的道:“房卿与朕可谓是不谋而合。此纸妙不可言,这一次……陈正泰立了大功劳,陈正泰……”

“学生在。”陈正泰听他们这么说,也不禁吓着了,原来我这般的伟大,不过……若是纸张当真能广泛的应用,其效用,其实不啻和后世用电脑取代纸张来办公差不多。

陈正泰此前没有想到这一点,他所想到的是能赚多少钱,或者……是能给自己的学堂招生带来多少的好处,哎……还是粗俗了啊,本来可以脱离更多一点低级趣味的。

李世民满是欣赏的看着陈正泰:“造纸之事,绝不可懈怠,朕要你赶紧提高产量,朕等你的好消息。”

陈正泰道:“学生遵旨。”

应承了李世民,陈正泰晕乎乎的,来时被人指责,现在却一下子金光闪闪,有点不太适应。

李世民随即轻松起来:“说起了文治,朕倒是想起了一件事来,这马上就要科举了,这科举乃是大事,朕预备令房卿来主考,房卿明白朕的意思吧?”

房玄龄当然明白,自己是宰辅,不可能真正事无巨细的去主持考试的事,可让自己名义上来主考,也显出了朝廷对于科举的看重。

此时大唐的科举,虽然考的科目很多,可是实际上,所有人真正看中的还是进士科,其余考中的科目,反而不为人所看重。

因而这进士科的进士因为过于重要,所以才流传了下去,以至于到了后来,进士成了科举金榜题名的象征。

李世民微笑道:“这科举之事,房卿不知有什么建言?”

隋唐时期,科举初开,许多规则都不够规范,这也是李世民最大的心疾。

此时他问向房玄龄,房玄龄却谨慎起来,科举之事,关系到了朝廷官员的选拔,必须慎之又慎,切切不可操之过急,任何一个改变,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房玄龄办事历来以稳妥为主。毕竟十几年前隋炀帝最大的得失教训就是做什么事都操之过急,以至于到了最后,变成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得到这个教训之后,人们方才对治大国如烹小鲜有了深刻的认识。

房玄龄道:“陛下,臣以为科举关系国本,现在沿袭隋制,暂不做大的变动最是紧要。”

李世民颔首点头,他熟知房玄龄的性子,也觉得房玄龄的谨慎是有道理的,随即看向自己的书法老师虞世南:“虞公以为呢?”

虞世南满脑子都是纸,此时竟被问懵了,急切之间,也答不上来。

李世民面带微笑,虞公的年岁大了啊,不能做到随机应变,倒是情有可原。

随即,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陈正泰的身上。

这个时候,李世民不再将陈正泰当作寻常的少年郎看待了,不过……这等国家大事,他对陈正泰的回答,也不做任何的期待,只是……希望通过一些奏对,来考校一下陈正泰而已,好好的磨砺,将来定能成为肱骨之臣。

李世民于是道:“陈正泰,你来说说看吧。”

陈正泰想都不想:“陛下,臣以为,科举最紧要的一点,只在一事。”

没想到陈正泰居然真的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令李世民不禁和房玄龄相视一笑,果然还是少年人啊,少年人不谙世事,意见总是特别的多。

李世民却还是故意打起了几分精神,他虽觉得陈正泰未必能老臣谋国,听听他说什么,也是好的:“愿闻其详。”

陈正泰干脆利落的道:“公平!”

此言一出,李世民脸色微微有些难看。

公平二字……说出来倒是没错。

问题的关键在于,陈正泰提出了公平,恰恰就说明了,以往的科举不公平。

房玄龄差点哑然失笑,心里说,也就是陈正泰这个少年人敢这样大放厥词,若换做是其他人,只怕陛下要当众露出不喜之色。

李世民便抚案,面上依旧挂着笑容道:“噢,这样说来,正泰是认为,朕登极以来,所主持的科举不公平是嘛?”

这一反问,让陈正泰觉得自己的恩师有抬杠的嫌疑。

你大爷,你自己问我意见的。有意见不就是改正当下科举的弊政嘛,没有弊政,你还问个啥?现在我提出了弊病,你倒是好了,反过来扣我一个帽子。

自古伴君如伴虎,看来……三叔公有时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啊。

陈正泰随即道:“学生深信恩师择才再公平不过了,天下谁人不知,恩师求贤若渴呢。”

李世民脸色稍微好看一些,失笑道:“此言甚合朕意。不过,你既说朕很公平,又为何说,科举最大的弊病是公平二字。”

“这是因为……”陈正泰道:“因为恩师固然公平,可学生所言的公平,却不源自于恩师本心。而在于,要让全天下人深信,科举是公平的,只有让天下人对此深信不疑,那么高中的读书人,才不会遭人质疑,更显荣耀。也只有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愿意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世民听到此处,一时愣住,随即,他眉宇舒展开来。终于……他明白陈正泰提出的公平本义了,这番话……确实极有意思。

一旁的房玄龄,也是若有所思,他心里不禁极想听听,陈正泰接下来想说什么。

“正泰,你继续说下去。”

“既然要做到这一点,那么首先就要让这科举公平的印象深入人心。恩师公平不公平,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天下人能认同这一点。学生以为,当下可以采取些许的举措,来改变人们对于科举的看法。譬如……不妨在科考时,采取糊名制。”

“糊名……”李世民一愣,通过这二字,他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整个人来了精神,可具体的举措,又是不解。

他狐疑的看着陈正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