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穿成流放罪妃后的发家生活 > 穿成流放罪妃后的发家生活 第172节

  这个汉东王都四十来岁的人了,平日看见貌美的女子,都喜欢抢回去,之前除了一些美貌的民女,他连崇明公的嫡亲小孙女都给抢回王府里头,最后反被太后一纸诏书,把崇明公府的章四姑娘嫁给了汉东王做侧妃。

  但这次不同,这次的太傅,那是真正的百年世家,甚至不止百年,太傅的先,祖跟跟着大盛朝先.祖皇帝开疆辟地的功臣,不仅如此,除了公侯身份,太傅这一脉更是凭着自己的本事,苦读十余年科举入内阁,最后才坐上太傅之位,太傅家跟京城新贵还有王公侯爵完全不同。

  汉东王却连打听都不打听,直接把太傅这位回娘家的女儿给抢回王府。

  其实即便汉东王打听过,也会不管不顾。

  他觉得自己的亲姐姐是当今太后,亲外甥又是皇帝,太后还宠着他,这世间除了这两位,即便是太傅又如何,不过还是臣子罢了。

  太傅家的戚芷清却为了不受羞辱,一头撞死在王府。

  后来太傅得知,告去宫里,却被太后把责任推卸给戚芷清身上。

  之太傅心灰意冷,告官后带着家人离开京城,回到老家。

  但太傅其实并没有回老家,他去了其他地方,第一支起义的队伍就是太傅为首领,戚家两百年的世家,号召力还是很大的。

  不过许沁慧知晓,就算太傅后来起义,也是借着昏君昏聩不明,大肆屠杀北方灾民,不顾中州灾民安危开始的。

  只不过这次中州百姓好歹是渡过难关,不知道戚芷清要继续被掠去王府一头撞死,太傅辞官,最后恐怕也不好借由中州灾民来起义。

  但许沁慧还是没打算去帮戚芷清,对她来说,只有让上辈子这些事情发生,竖王继承大统,她才能避开上辈子的命运。

  ……

  西南饶州城。

  许沁玉知晓朝廷终于派官员去赈灾后,总算是松了口气,这会儿已经入了冬,都快到腊月,她也开始忙自己的事情,开始腌制火腿。

  过些日子,四哥也要回来过年。

  今年饭庄跟酒楼依旧没有歇业,一个月前,饭庄年饭预定就已经满了。

  到了过年那几日,饭庄越发忙碌,裴危玄也回了,今年他也忙了不少事情,到年底才清闲起来,打算过年时候在家歇上半月,陪伴玉娘。

  许沁玉白日在饭庄忙,晚上还喜欢跟四哥待在一起培养下感情,腻歪腻歪,两人窝在铺着绒毯的榻上闲聊着。

  许沁玉也挺好奇宫里头那两位为何拖了这么久,最后终于肯拨款赈灾。

  裴危玄就跟玉娘说了说宫里头那位血溅宫门官员的事情。

  许沁玉这才知晓缘由,太后跟新帝并不在乎一个血溅宫门的官员,但是这样的官员有了一个出头,也会逼得京城其他世家还有达官显贵们跟朝廷百官们更加激愤的对抗,也会有其他官员效仿,最后会连京城的百姓也起了反抗之心,所以新帝跟太后才妥协赈灾。

  许沁玉对这位官员很是敬佩。

  但她并不知晓,这个血溅宫门的官员也是大皇子留给四哥的人。

  裴危玄之前并未打算动用京城里大兄留给他的人。

  若是以前,为了给父皇还有大皇子报仇,他或许会不顾中州百姓,任由事态发展,任由新帝跟太后装糊涂,让中州灾民置于水火之中,最后死伤无数,换来百姓们的反抗。

  但是这次,他没法任由中州百姓置身水火之中,他对待感情还是有了感同身受,开始有了变化,似乎能够感受到各类情感所带来的感知感触。

  他的心境,好像在玉娘的影响下,不知不觉的发生了变化。

  即便他无法借由中州这次的事情做点什么,但至少中州的百姓都活着,都安稳度过此次的灾难。

  许沁玉自然不知晓这些。

  今年有四哥陪着过年,她也心满意足。

  这已经是她在这里待的第五个年头了,她只希望家人平安健康顺遂。

  过年了,许沁玉还是跟去年一样歇了三日,这三日她连懒得动弹,平日顾着许记已经够劳累,所以歇息时她只想家里躺着,哪里都不想去,真要等想出去玩,不如多赚些银钱,生个崽,等崽长大,把许记交给崽,她就能退休去游山玩水。

  说是生个崽,但许沁玉还没做好打算,她跟四哥眼下也就是谈谈恋爱,最亲密的行为也不过是亲亲抱抱,其他都没有,她也才二十,还是个小姑娘,起码得等到二十几,到时候真做好当母亲的准备再生也不迟。

  所以许沁玉也就是心里头想想。

  她在家闲了三日,也不出门,白日有四哥陪着她一起在后花园赏花,白玉墨玉也在后花园撒欢,就连麒麟也在后花园。

  自打把麒麟从太守府领回家后,许沁玉就没怎么让它在马厩待着,都是跟白玉墨玉一样,待在后面的园林里。

  这马儿还怪聪明的,吃喝拉撒都不用操心,有定点的地方。

  等歇息三日后,许沁玉开始忙起来,裴危玄过了几日也出门,今年他打算让周晏出面跟太守商量,由着太守出面,让西南的百姓购买红薯土豆开始大量种植,就算以后其他地方再有天灾发生,这些产量高的农作物都能让大家吃饱。

  他没打算借由百姓们来起势,他自有自己的打算和法子,如今也只想让百姓们安居乐业,能够吃饱。

  只是他观天象,这世道似乎还是会乱起。

  裴危玄离开后许记后,就乔装打扮去了太守府见了太守。

  太守知晓这是利民的大好事,自然很高兴,只不过此事同样还得上书朝廷,跟朝廷先说一声。

  几天后,宫里的伏太后瞧见太守递上来的折子,因为中州的天灾,她对饶州城这位太守就有了印象,当初就是这个祝太守写折子说有位高僧云游四海告诉他中州会有大旱发生,这个祝太守特意写了折子来提醒,但太后没当回事,眼下见他又递了折子,这上头竟写着发现有两种可以亩产量过几千斤的农作物,也写明是一个大商队去其他国家商贸往来发现的。

  太后本想嘲讽两句,说她活了大半辈子,也没瞧见什么农作物可以亩产量几千斤的,但不为知道,想到中州那场大旱,到底闭了嘴巴。

  伏太后抿了下唇,就批了折子,准祝太守在西南试种这些农作物。

  没种出去就定太守的罪,真要种出来,也能把功劳揽在身上。

  伏太后也清楚自己跟儿子在民间的声誉似乎并不太好,自然也想改善。

  等到密信递来西南,祝太守就开始做这件事情。

  他知道大家肯定不愿意信,所以只能硬性规定,家中有田地的,要拿出一半的田地来购买新作物的种子来种植。

  周晏卖给百姓们的薯种并不贵,百姓们都能买得起,跟平常农作物种子价格差不多。

  只是百姓们心里头还是很不安,都在私底下议论。

  “真有粮食可以亩产量几千斤?这不是太古怪了吗,咱们祖上祖祖辈辈传下来,一般的粮食亩产量几百斤都算高的,这咋还有几千斤的?我怎么就不信,万一种不好,或者收成不好,比其他农作物收成还成,来年交了税不得喝西北风吗?”

  “我也是,但是太守大人一直为咱百姓着想,我觉得或许这农作物真的能亩产两三千斤呢。”

  “我不信,怎么可能有农作物亩产量如此高,反正我不种。”

  “不种可不成,听说会挨家挨户的查,要是发现有人家不种,就得挨板子。”

  “听说还有其他几样蔬菜种子,叫什么番椒,番茄,洋葱甚的,太守也说可以尝试买一些在自家菜地里试着种种。”

  第128章

  即便大部分百姓都不太想买这种新的农作物来种植, 但衙门已经开始挨家挨户上门监督,最后大部分百姓都没办法,也只能买一些新作物的种子回去种植,至于几样新鲜的菜种, 他们却没打算尝试, 只有少数人买了些种在自家菜园子里头。

  太守安排了不少人手在各处张贴告示, 告诉百姓们这两样农作物还有那几样菜都要怎么种植。

  土豆种植,需要先把土豆放在光线明亮又通风的地方发芽,等发芽了后, 把这些发芽的土豆切成块,每块上面至少要有一两个芽点, 土豆块的切口处还得用草木灰来滚动擦拭,这样可以消毒,防止病毒,成活率更多, 更高产。

  之后就是土壤的选择, 需要施农家肥,然后土壤深耕。

  这样等到土豆发芽,切块后消毒就能直接种植下去,种下去的土豆间距多少, 土壤层多少也都明明白白写在告示上,还有后期怎么浇水, 什么时候再次施农家肥,施多少农家肥都非常详细。

  红薯种植稍微麻烦些, 首先也是起垄施肥, 都是施的农家肥, 不过红薯施鸡鸭的农家肥比较好一些。

  然后就是播种, 等长出苗后,还得剪下苗去扦插,然后怎么施肥,怎么顺苗,还有摘掉多余的枝叶等等,甚至这些多余的枝叶也能当初一道菜吃,可以清炒,可以凉拌,还能跟着杂粮一起煮着吃。等叶子老了些,不怎么好吃的时候,还能把茎撕皮折断用点醋跟辣子炒着吃,非常下饭,或者跟肉丝一起炒着吃,味道也极好。

  怎么种植让这两样农作物的产量可以更高,都是裴危玄这两年让岛屿上的居民种植时自己琢磨出来的。

  许沁玉知道太守已经开始让西南百姓种植红薯土豆后,她自己让佃户们也买了一半的种来种植土豆跟红薯。

  她给佃户们的租子比较多,佃户们还是比较感激和信任她,也没多说什么,佃户们就把种都给买好,回来按照告示上的方法种上。

  虽是如此,但大多数人心里头还是有点没底。

  不过等到两个月后,看看郁郁葱葱的田地,百姓们的心里头也突然就不慌了,这些粮食的叶子涨势都如此茂盛,下面的果实粮食肯定也不差,就算没有亩产量到太守说的几千斤,但跟之前种的粮食产量应该不会差太多,就是新的农作物,味道也不知道怎么样,是不是跟豆子一样?

  之前用来播种的种子,他们也不敢拿来试吃,没人百姓舍得吃粮种。

  西南的百姓们,从一开始的惶惶不安到后面终于安下心来。

  许沁玉生活也没甚变化,整日都是围着饭庄,之前租的山,她也陆陆续续买了不少果树请人栽种上去。

  中州的百姓们,也在熬过去年的旱灾后,今年也有人陆陆续续给他们捐了些农作物种子,虽然大多都是杂粮跟豆类,没什么精细的麦子跟谷子,不过中州的百姓们还是很满足,有了这些种子,他们今年种下去,到了秋收时,就有了活路。

  除了各种豆子和杂粮的种子,还有些土豆跟红薯种。

  有些人家就只分到这些叫土豆跟红薯的种子,分到手后,也都有些懵了,不知这是什么粮食,好在送土豆跟红薯的人也把这些新农作物怎么种植,都跟这些百姓们说了,还安慰他们道:“听闻这两样新作物,亩产量几千斤呢,倒时候真要是产量如此高,那你们一年都能吃饱饭了。”

  亩产几千斤?

  众人更加懵,有人忍不住问,“那,那有没有人种出来亩产量几千斤的?”

  那人迟疑道:“这个倒是还没听说,才在西南那边大量种植起来,不过那边的太守,还有发现这农作物的商队都说亩产量可以几千斤,想来不会骗人的吧。”

  也就是说从来没有百姓们种植过这种新的农作物,根本不知道它的亩产量。

  所以分到土豆跟红薯的百姓们还是忐忑,根本不知道这些粮食能不能种成功,有些粮食,适合南边种,有些适合北方种,这个土豆跟红薯西南那边可以种植,这边隔着三千多里地,真的能种出来吗?

  但他们已经毫无办法,所有的银钱都用来买粮食,早就身无分文,还欠下一屁股债,根本拿不出银钱去买其他的豆种,所以也只能用这些土豆跟红薯的种来,等按照教的法子把种子发芽后种下来,浇浇水施施肥,剩下的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过等到两个月后,入了夏,看着田地里郁郁葱葱的涨势,中州一些百姓也放心了些,既然养得活,那肯定就有收成。

  ……

  京城都旬也已经进到夏初。

  都旬的四季比较分明,夏季时比较炎热。

  伏太后跟新帝也去了避暑山庄,即便是去避暑山庄,也会有无数大臣随行,朝政不能荒废,还得每天批阅奏折。

  伏太后本来想带着亲弟弟汉东王一起去避暑山庄,但汉东王不乐意去,他知道朝廷不少大臣都对他有异,何况那么多人在,还有亲姐姐管着,做什么都不方便,他就不想去,留在了京城。

  这日汉东王正坐在轿子里过去吉祥楼用暮食,汉东王府也有不少厨子,不过吉祥楼一些招牌菜,府中厨子做出来味道始终不如他意,他大部分时候会把吉祥楼的厨子喊去王府给他做,但偶尔也乐意跑上一趟,亲自过去吉祥楼吃。

  坐着华丽的,内里镶嵌着不少珠玉跟宝石的轿子,里面摆着冰盆,两个丫鬟跪在他身边正帮他轻轻垂着腿,外面还有不少随从跟着。

  周围商户还有摆摊的小商贩跟路上百姓,瞧见这轿子,都急忙避开。

  汉东王已经四十来岁,身形很高,本来有些壮实,自打亲姐姐成了太后,封他为汉东王,他吃喝玩乐,一年比一年胖,现在又高又胖,挺着个大肚子,他坐在轿子里昏昏欲睡,过了会儿清醒过来,示意丫鬟挑开帘子朝着外面瞧了瞧,却在一个泥人小摊位面前见到个肌肤雪白,月貌花容的妇人。

  小妇人应该二十来岁的年龄,却极有风韵,妇人面上挂着温柔笑意,眉眼弯弯,略施薄粉,柳眉如烟,穿着身月牙色刺绣褙子,下身同色的长裙,身边还跟着两个丫鬟,正跟妇人说着什么。

  妇人也把手中的泥人给两个丫鬟瞧,还跟丫鬟说了两句什么,至始至终,面上都带着柔柔的笑意。

  汉东王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朝着轿子外的守卫挥挥手,朝着小泥人摊位前的妇人示意了一眼,侍卫颔首,悄然离开。

  而这在小泥人摊位前买泥人的妇人不是别人,正是太傅家已经出嫁的最小的女儿戚芷清。

  她这几日才从夫家回来,她夫家并不在京城,她嫁给了通州太守家的长子,丈夫也是个通文达礼的,今年科举殿试之上被钦点为状元郎,日后就要留在京城的翰林院,公婆明事理,让她带着一双儿女回来京城,跟着丈夫待在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